唐旭:改革需校正评估机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3:51 和讯网-《财经》杂志 | |||||||||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每一阶段都有特殊情况,要不断评估过去的政策是否适合新的改革阶段 [编者注:2006年1月20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股权分置改革理论”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唐旭做了发言。《财经》杂志记者王长勇整理成文,未经作者本人审阅]
[网络版专稿] 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给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一个教训,就是改革过程亟需建立及时校正和评估的机制。限于意识形态和人们的认识程度,股权分置这样一种制度设计,是当时建立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必要条件,要是股份开始就全流通,可能就上不了市。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这种状况,对市场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随着上市公司越来越多,非流通股份越来越大,这种阻碍作用就越来越明显。虽然很早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但让所有公司上市都全流通,没人敢出来说,也没人敢这么做。 市场发展以后,既不愿把过去累积的没有上市的股票上市,也不愿让新上市公司的股票全流通,结果越积累越多,直到后来堆成市场的一个死结,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障碍。 解决股权分置的决策一拖再拖,成本就一加再加,如果及时去调整,可能不会花很多的精力和成本,说明改革缺乏一个及时校正的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就要解决他,这既要有政治智慧,又要有技术上的保证措施。 银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及时校正机制及时解决问题,银行的问题也就不会积累。银行在进行改革时,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积累,需要及时校正。按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要求银行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对达不到要求的银行,有许多校正机制,如减少其的资产规模、不允许做新业务、用资本金冲销等。 此外,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每一阶段都有特殊情况,要不断评估过去的政策是否适合新的改革阶段,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对政策的评估机制,非要等转不动的时候才开始改革,改革的成本就非常高。 如果改革要花那么大成本,还不如不改呢?这又成为一个死结。所以对政策不断进行评估,是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市场经济运行效率,减少成本、推动更快改革的第二个必要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