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世玲 孙雷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获悉,《国家环境安全评估体系研究》课题已经通过国家环保总局评审,全国首个环境安全评估报告——《2002年度国家环境安全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完成。
“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环境问题最突出地表现为问题集中、大量爆发,造成环境安全问题。”1月19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咨询部主任吴舜泽向记者表示,“如何量化的评价国家环境安全状况已迫在眉睫。”
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也表达了对水环境安全的担忧。
由于缺乏统一的环境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有关部门一直未能全面把握国家环境安全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而这一问题近日已经得到实质性突破。
辽宁、山西、山东逼近重警状态
“国家环境安全出现风险直接危及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条件。因此,环境安全评估是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全球安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此课题组组长,吴舜泽如此理解环境安全评估的意义。
据悉,此项目是在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安全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首次对31个省(市、区)2002年的环境安全状态做出评估,为制定地区环境安全战略提供了依据。
“此项目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定量化地展现了目前全国环境安全形势。”吴舜泽对记者说,“用一套比较完整的环境安全评估方法,首次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环境安全评估。”
据吴舜泽介绍,《报告》将环境安全问题归属到水、气、土地、生物4个圈层,用35项指数和73项应用性指标的复合指标体系,对我国2002年度各省(市、区)的环境安全状况(环境安全度)进行了总体评估,得出如下结论:
从区域上看,南方环境安全总体状况好于北方。我国有完整数据统计的29个省份的环境安全度均处于或劣于预警状态(一般状态)。仅海南大气环境安全度一个单项达到安全状态,其他各省环境安全状态均不容乐观。全国环境安全度较好的省份分别是福建、海南,但仍然没有达到较安全的良好状态,环境安全度较差的省份是辽宁、山西、山东,已经逼近恶劣的重警状态。
水环境安全是主要“短板”
“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水。”吴舜泽总结。《报告》中指出,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水环境安全现状处于危险和安全的临界状态,其中15个省的环境安全的短板是水环境安全。尤其是北方发生水环境灾难的可能性不容忽视。
“单位GDP用水量、废水排放量过高严重威胁我国水环境安全。”吴舜泽分析其原因。《报告》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农村清洁饮水问题以及区域型的水环境质量恶化是影响我国水环境安全状态的主要方面,这也使我国水环境安全状态分布的区域特征明显。
同时,土地环境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报告》显示:9个省的环境安全“短板”是土地环境安全。内蒙古和海南的土地环境安全度最好,较低的省份为宁夏、河北、重庆、陕西、云南等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西部土地生产力低、土地脆弱性高、土地退化严重、土地恢复差和土地污染治理水平低。东部存在的问题是主要来自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农业发展水平的低下。
“山西、内蒙古大气环境安全度最差,华北地区安全度低于全国其他区域。”吴舜泽认为,尽管大气环境安全不是我国绝大多数省市环境安全的主要制约因子,但个别省份的大气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影响北方省份大气环境安全度的主要因素为能源消耗结构、水平,对南方省份而言是酸雨频率等指标。如山西省大气环境安全分值普遍偏低。
吴舜泽认为,由于现在环境系统自身清洁、健康水平下降,同样的环境事故在上世纪50年代的影响和现在的影响就不一样,现在不少重、特大环境事件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崩溃性,“常常是小事故大危害”。
在这种背景下,环境政策从传统的环境保护转向环境安全策略。基于此,吴舜泽强调:建立环境安全评估体系有助于确定环境保护工作的薄弱环节与安全隐患。因为,只有在综合考虑环境的状态、环境所受胁迫、环境治理程度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安全的评估,才有可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堵漏式的环境管理方法,才能建立环境安全预警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