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长三角十一五规划 悬念有几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 00:47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俊才/上海报道

  1月11日,上海市委正式公布《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框定“全面加强与苏、浙协作”的发展路径,涉及长三角区域交通、环保、诚信体系、知识产权及大物流诸方面的区域“联动”内容。

  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规划,开始在区域成员的“十一五”规划文本上首次亮相。

  有消息称,1月至2月,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正式启动,开始公开征询意见阶段;4月将上报中央审批。

  大规划中有多少个“中心”?

  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工作方案》,涵盖16个城市、8200万人口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包括:上海市,江苏8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浙江6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新加入的浙江省台州市也被纳入规划之中,这就是现存的长三角的“15+1”格局。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该区域规划具体说包括9个方面内容:即长三角发展所面临的综合交通、能源、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国际竞争力。强制性内容、协调性内容和引导性内容。其中,综合交通物流问题是规划解决的重中之重;其他一些需要跨省区规划解决的问题将不受时间限制协同解决。

  处于长三角最绝对优势的上海,率先倡导区域协调,自然是为了更有利于实现并确保经济、航运、金融、贸易“四个中心”的地位。“ 长三角大都市圈建设有利于上海四个中心的形成。上海在2010年的目标是要建成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的国际中心,同时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可靠的保证,大都市圈的建设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互为条件,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牵头人、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就在上海《建议》的形式“端出”长三角规划的配套内容之前,2005年元旦,已经在中国最大的“财富聚宝盆”—长三角获得成员席位的书记们早已信誓旦旦。

  “加快构建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用2个“中心”来凸现南京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勃勃雄心。而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宣言似乎表明杭州未来的“长三角城市群之坚挺一角”的城市梦想。

  此外,同一天,苏州市委书记王荣“长三角最重要的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长三角北翼的经济中心”的勾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框定及 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长三角集装箱远洋干线港”远景,毫无例外地流露出在“十一五”期间的区域协作中唯我“中心”的鸿志。

  经济区域“边界”如何勘订?

  2005年10月底的长三角“南通峰会”是理论界认为的长三角区域协调成型的标志。

  会前,上海市政府协作办经贸处副处长陈晓云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除了2004年已经递交申请的安徽合肥和马鞍山、浙江金华和衢州、江苏盐城和淮安6个城市,江苏的徐州和连云港,安徽的滁州和芜湖成为希望跨入长三角门槛的4个新成员。

  然而,10个城市的呼声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回应。考虑到与“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16个城市的说法衔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迟迟没有接纳新会员。另外,接纳新城市后,长三角区域可能涉及沪苏浙皖4省,合作的级别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尽管没有正式的“名分”,马鞍山等10个城市还是以“观察员城市”列席了“南通峰会”。

  “南通峰会”达成共识,设立了港口、通关、人才三项合作专题和交通“一卡通”、诚信制度协调建设、区域教育合作、完善协调会自身功能四个调研课题,并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南通)协议》,内容包括:建立长三角各城市港口合作机制;开展长三角地区内河集装箱运输体系建设的研究;推进长三角地区港航企业的合作,建立苏浙沪三地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互认工作的联系协调机制,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资源的共享等。

  “南通峰会”放出未来长三角可能扩容的一个信号,但是,有些“偏远”的安徽后来还是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缺席了。2005年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召开座谈会,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区域的区域规划工作;之后,在杭州举行的长三角江浙沪3省市领导座谈会上,各省高层又进一步提出,应根据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和两省一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交流与合作。

  安徽“东进序曲”已经奏响,对于参加长三角“十一五”规划,安徽的官员和媒体表现出极大热情。安徽省建设厅副厅长吴晓勤透露:“经过积极努力,安徽近日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这一规划工作由建设部牵头,完成后将首次从空间上明确“长三角”的地域范围。”

  《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调整完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省会合肥大力度大范围拆迁,在毁与建的交替中创造东进长三角的硬件条件。以“马芜铜宜”为重点的皖江城市群和以“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的规划编制工作,为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编制提供技术依据。

  迹象表明,长三角的区域在向中部地带延伸。有专家直言,从地域上看,安徽的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的确十分接近长三角,而如果合肥也可以加入长三角区域规划,那么,江西的东北部为什么不能入围?为何安徽地缘独享?

  但据记者了解,把安徽省纳入长三角的是”城镇群规划”,这只是由建设部牵头的一个专业规划。虽然其中也涉及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等综合性的内容,但长三角的区域规划仍然是以国家发改委圈定试点并牵头的规划为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徽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加入长三角”,就连安徽省建设厅的人士,也不无遗憾地这么表示。

  “发改委和建设部分别做的这两个规划有不一致的地方,今后可能给实际工作造成不便,国家有关方面应该予以协调”,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本月初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电话采访时这样表示。

  空间运筹 颠覆“15+1”经济联盟?

  事实上,在建设部和发改委牵头长三角区域“十一五”规划时,长三角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匆匆提速。

  2005年12月18日,上海银行日前宣布,经银监会审核,宁波银监局同意,上海银行将在浙江宁波筹建宁波分行。这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首次获准跨省市设立异地分行。上海银行董事长傅建华告诉记者:“实现跨地区发展,向上海以外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的地区及城市拓展,将会帮助银行克服客户群体的区域局限,减少地区经济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揭牌。“这是2005年度中国金融业的又一件大事,如潮的掌声不仅送给了央行二总部这一新的央行分支机构,也送给了上海,送给了长三角。”此间的分析人士说。

  分析人士同时指出,“长三角”过去只有一个经济上的概念,即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15+1”个城市。而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则在地理空间对“长三角”作出明确的界定、落实。同时,规划编制会在区域范围内对各省市原有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上进行整合,并为长三角的城市联盟提供协商的内容。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以空间为纽带的长三角区域规划可能会是原来的长三角面目模糊? 比较乐观的分析是,该规划是新概念区域规划,是配合国家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空间上进行整合,为其他地区编制规划和按照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发挥全面的示范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朱启贵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国弟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城乡统筹很难,因为差异太大,必须区别对待;建设部做这样的规划,固然有专业规划的考虑,但是因为这个规划也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因此建设部有想扩大管辖范围的企图。”

  1月11日,国家建设部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沈玉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电话采访时说:“长三角城市群的划分与长三角区规的明显差异是把安徽省的一部入闱。”

  “原有区域经济里很多矛盾,资本总是倾向产业和地区,容易引起增加资本积聚,产生区域不平衡,通过区域规划,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这位英国毕业的区域规化博士在电话另一端言辞侃侃,“但是,规划不等于计划,政府应该在市场外,不要钻进市场里,城市规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施政体系,正在进行的长三角规划有点随意性,参与人员先对各个地方进行规划,再进行平衡,就会脱离原来的目标,也会颠覆原有的长三角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环渤海津京唐、山东半岛、沈阳和珠三角等地区的城市群正紧锣密鼓加紧规划;中部的武汉、长沙等地区也纷纷启动区域规划,统筹城市群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发展的日程安排。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