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企业主体突破自主创新瓶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06:14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实习记者 赵何娟 发自上海 为突破“自主创新”资金和人才瓶颈,上海市政协委员提出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 在昨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吉永华表示:“上
政协委员孙安民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最大的瓶颈就在于资金和人才。他表示,资金瓶颈对于实力弱小的企业来说更为突出,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2%以上的标准往往都不能达到,这并不是这些企业不愿意投入,而是没有这个力量。 孙安民说,从机构布局来看,现在除国家及科研机构外,各集团、行业有其中央研究院,企业还有各层次的研究中心,由于信息的封闭和申报速度的竞争,有大量课题是低水平的重复,不少课题还基础数据不实。因此避免重复建设首当其冲。 而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虽然资金绝对量小,但如果保持“不撒胡椒面”,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于某一点,寻求点上的突破,还是能有所优势。 在突破人才瓶颈上,孙安民认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一定要通过企业,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施扩大生产,合理简化乃至进一步的再创造,成为科技发展的新增长点。 根据会上一份资料,上海企业在全国的优势有所减弱,企业因缺乏新技术而受制于人的趋势逐步显现。上海制造业企业中,高级技工、技师的缺口高达68%,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吉永华提出,要制定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优惠政策;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聚焦战略,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出若干个有竞争力的科技骨干企业集团,并将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大型国企产业化实力结合起来,共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