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凌宝亨:国有资本要集约成总集成商和总承包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2:05 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详解上海国资“十一五”规划思路: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监管法制化

  现在是改革攻坚阶段,改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骨头”,需要勇气去接受挑战

  下一步改革要看我们攻坚破难上有什么招数,否则我们很可能要出局,别人就会赶上
来。搞好国资改革不是为国资委,而是为了经济的真正发展。如果在国资改革中赶不上这个趟,就会落后

  2005年上海国企整合了总资产规模680亿元,集中处理历史债务达到56亿元,吸收社会资本100多亿元

  如果大量的国资固化、凝固、封闭不动而造成坐失、耗失国资,那就是最大的损失反过来讲,开着警察局就是抓小偷的,开着国资监管机构就是抓国资流失的,所以要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不要夸大其词,要辩证地看问题

  本报记者 袁飞 发自上海

  2005年12月末的一天,早上9点。快言快语的凌宝亨用了1个小时回眸2005年上海国资“大势”、勾画“十一五”上海国企改革蓝图;10点整,他紧急赶赴市政府,与有关领导商讨上海国有控股集团深化改革事宜;下午2点30分,他准时出现在“发挥国企主力军作用,推动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工作会议”现场,向300多位国资系统官员解读“十一五”上海国企改革路线图。

  这就是上海市国资委主任凌宝亨普通的一天。“现在是改革攻坚阶段,改到最后剩下的都是‘骨头’,需要勇气去接受挑战。”凌宝亨言辞恳切。他还得带领队伍继续一场国企改革攻坚战。

  上海作为国企重镇,国有资产总额大、比重高,在诸多重要产业居于主导地位。截至2005年底,上海国有资产总量达到7300多亿元,比2004年净增400多亿元。因此上海也一直被认为是国资重组、国企改革的“深水区”和“试验田”,其一举一动深受各界关注,其改革经验也引起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高度重视。

  2005年10~11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副主任李伟先后到上海总结国资改革经验。而2005年国资改革成绩单让上海对2006年开局的“十一五”国资改革更加底气十足。

  2005年1~11月,上海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销售收入4800多亿元,增长率达11%。

  年近50岁的凌宝亨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现在的他又身处国资国企改革实践中的一线。面对种种错综复杂的难题,凌宝亨始终体现出清醒的认识。

  “造船”理论

  《第一财经日报》:国务院国资委主要领导先后到上海调研国资改革,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有种提法是上海国资改革形成一个模式,是否可能被中央采用并加以推广,请您谈谈看法?

  凌宝亨:能否将上海国资改革实践归纳成模式,不好说。国资改革不应该只有一个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如果把所有实践都总结为一个模式,在很多地方实际操作起来就很有困难。就是在上海,每个区、每个企业都不同,不能用一个模式来推广。改革要分类分层,一司一策,要坚持集成集约,所以我们不提模式的说法。

  当然,上海国资改革是有点经验,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有多年的具体实践,但是现在中央企业改革步伐也很大,我们上海做了十几年的国企老大,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能保持下去吗?

  其实,下一步改革要看我们攻坚破难上有什么招数,否则我们很可能要出局,别人就会赶上来。搞好国资改革不是为国资委,而是为了经济的真正发展。如果在国资改革中赶不上这个趟,就会落后。

  为了促进发展,每个地方都要相互学习,至于上海国资的具体模式说不出来。比如说百联和锦江重组时,有人指责我们在“造船”,而轻工集团改制时又说我们是在“拆船”,农工商集团改革时又说我们是“修船”、很容易。电科所改制时,又说我们是“卖船”,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再搞个“租船”模式呢,这个也可以啊。

  《第一财经日报》:请介绍一下“十五”期间上海国企改革情况?

  凌宝亨:截至2005年底,上海国有资产总量达到7300多亿元,相对2004年净增400多亿元。1~11月,上海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销售收入4800多亿元,增长率达11%、利润达194.4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长7.9%,虽然利润有点滑坡,但11月当月利润增长11%多。其他行业比如交通建设业、商贸流通业、投资业、科研院所都有好的表现,像商贸业销售收入增长16.5%,利润增长13.2%,投资业销售收入增长19.98%,利润增长7.8%。科研这一块,销售增长27%多,利润增长更是高达112%,交通建设业销售收入增长30.9%,利润增长45.5%,成绩都不错。

  上海市国资委出资监管单位,共出资1100多亿元投资市政、房地产、土地储备、光电子、职能装备、化工等领域,像城投公司、建工集团投入3亿~20亿元参与市政工程建设,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投入5亿美元正式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出资6500万英镑收购英国罗孚,华谊集团出资18.9亿元参与烧碱、聚乙烯项目,此外,巴士公司、强生公司、申通公司、上海展览公司入股世博集团支持世博承建工作。

  同时,在四大产业基地投入200亿元。电气集团在临港基地投入8.5亿元,8月份,上实集团正式启动崇明东滩6.3平方公里建设。在资本市场中,上海电气集团登陆香港联交所,通过公募和私募共筹集资金约90亿港元,为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这一产业战略拔得头筹;而刚刚开港的洋山深水港,其良好的赢利前景让国际港务集团“兴奋不已”,在各大外资巨头齐头并进之时,也不甘人后、通过私募筹集55亿元收购一期工程。在高科技领域中,广电集团注入24亿元进行多元化改革,发展TFT项目。

  而最近新组建的上海外经集团在多元改制的基础上,由上实、久事、电气、城建、大盛5家股东增资4.5亿元进行扩股,注册资本增至7亿元,大大增强了“走出去”战略的执行力;当然我们在重组国企时是不会忘记困难行业的,像仪电集团吸纳有色集团,引进中铝集团这个战略合作伙伴,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上海的母亲工业纺织业同样予以“关注“,纺织控股集团“放小”启动,6家纺织控股下属企业下放至长宁、嘉定、崇明等区县,下放的6家企业,涉及资产总额30亿元,职工1万多人。

  截至目前掌握的数据,2005年上海国企整合了总资产规模680亿元,集中处理历史债务达到56亿元,吸收社会资本100多亿元。

  助推国资整合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国资委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呢?

  凌宝亨:首先是国资系统大力支持世博会建设,搬迁了几十户企业;由上海几大国有投资公司入股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的重组;在社会事业领域,组建申康卫生发展中心,支持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组建质量检验技术研究院,推进上海质量检测资源整合。此外,支持世纪出版集团多元化改制,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第二,我们在推进大企业改制同时全力推进中小企业改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重组的指导意见(试行)》,并且对电气集团、地产集团、交运集团等三家公司签订了下放审批权责任书,抓大放小,把责任下沉。当然这些都是在比较规范、有一整套管理制度措施下进行的。

  第三,上海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过半,72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28户已经顺利完成股改,12户进入股改程序,户数达55%。

  现在还有待股改的有30家,2家被股民和基金否定了,我们觉得是没有道理的,证监会也觉得没有道理,不过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慢慢来。

  上海国有控股公司在股改中大胆探索,有很多领域在全国来说属于创新之举,比如东方明珠采用两步对价制,率先突破了募集法人股股改的难题;上海海立和上海永久率先突破了B股股改的难题,同时在ST股改中也在沪市中开创先河。此外,还要提到的是上海氯碱投入3亿多元现金实行一揽子支付方案,解决了大股东占用资金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突破。另外,像锦江集团股权比较分散,而把它的股权集中起来为下一步改革创造条件。这些也为企业再融资打开通道。

  第四,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健康。2005年1~11月份,上海产权交易所见证了产权交易3000多宗,成交金额达3600多亿元,其中上海市国企交易1715宗,成交额839亿元,竞价率20%,增值率15%,挂牌率高达98.7%,而2004年70%交易是协议转让。

  第五,科教兴市项目这一块,总体来说进展良好。科教兴市项目中,国资系统占到13.5个,但仍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注重效益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有品牌、有技术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办法,首批选择10个重点项目,同时注重成果转化,否则技术拿在手中也没有用;在国资系统实行科技人才“万千百十”战略,要在国有企业中涌现一大批将才、帅才,要有5万科技人才队伍,1000位行业领军人才,100个研发团队,10个海内外顶尖的学术带头人;要实行市场化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此外,专项资金调配到位,其中36%项目组织实施产业化阶段,8项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申请各项专利70余件。

  第六,国资系统实施三大管理战略,预算企业管理初见成效,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6家企业实行董事会制度建设试点,分五批派出了30多位专职监事会主席,9家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这些都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大方向。

  第七,国资监管制度和机构进一步健全,按照出资人职责要求,出台监管规则20多项,同时区县国资监管机构全部建立。

  第八,稳定工作基本受控,现在社会的三大难题——动迁、农民失地、国企转制,在上海世博动迁涉及到37家国有企业,我们都率先把土地补偿金全部解决,还有就是2006年开始的三年环保行动计划涉及到国有企业96户企业,89户已经搬迁,贡献不小啊!

  “十一五”创新国资监管方式

  《第一财经日报》:请你谈谈“十一五”上海国资改革的基本思路?

  凌宝亨:系统编制国有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还是第一次,从上到下非常重视,成立了起草小组,主要领导挂帅,专项规划包括一个总规划、五个专项调研成果,若干个企业集团发展战略。

  作为上海“十一五”规划64个子项目之一的上海国资“十一五”改革战略,具体包括49家出资监管企业制定的“十一五”战略规划。目前,12家集团企业已经或正在通过专家论证,20家编制了资金预算表。

  “十一五”上海国资改革总体思路是:国资调整有进有退,监管分类分层、发展集成集约、改革一司一策,着力推进产权多元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监管法制化“四化进程”,重点实施大集团战略、科技创新战略、走出去战略、人才战略和功能优化战略“五大战略”,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主导、支撑、示范、带动和保障“五大作用”。

  这五年的目标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提高国资的积聚度,体现国资主力,推动国资向大产业、大项目、大园区集中;其次,深化控股公司改革,以产权多元化、资产证券化为抓手,提高国资流动性,带动产业升级。同时,要完善激励机制,激活国企动力,落实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完善产权代表约束机制。当然,还要创新国资监管方式,强化制度监管和社会监督。

  国有资本要集成集约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年,请问上海国资改革在新的一年有什么计划?

  凌宝亨:现在市场化竞争日趋白热化,改革进行到现在,剩下的都是“骨头”,需要勇气去接受挑战,同时还面临科学发展观对企业提出的更高要求。

  现在上海的产业政策是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均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所以说新的一年,需要各方合力来解决诸多问题。总的目标是落实三大任务,聚焦三个着力点,实现三大突破。

  三大任务就是加快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资监管确保国资保值增值;三个着力点就是以发展引领改革,坚持国资横向、纵向、点上三收缩,收缩股权结构,在战略产业要控股;三大目标就是三集中,向核心企业、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集中。

  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创新中整合,在整合中规范。如果大量的国资固化、凝固、封闭不动而造成坐失、耗失国资,那就是最大的损失。国资不流动就不升值,不流动就没有生命力,就会死水一潭,坐吃山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反过来讲,开着警察局就是抓小偷的,开着国资监管机构就是抓国资流失的,所以要注意这两方面的关系,不要夸大其词,要辩证地看问题。

  改革总需要成本的,但与取得的业绩相比还是值得的。

  2006年上海国资改革三大突破就是,控股公司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机制要有新突破、国资监管体系全覆盖框架要有新突破。

  2006年的国资改革关键词六个字:创新、整合、规范。创新就是机制和体制创新,这是华山天险一条路。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去推动国资改革,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支持国企改革,把知识作为第一核心要素来激动国企发展。

  提出在创新中整合是因为经过两年多的国企改革,很多国资已经基本调整到位,都有相对固定的团队,或者在某个负责人手中。但交给他们没有用,资源要整合,不整合没有效率,像锦江集团整合前后差别就很大,以前每股收益就几分钱,整合后达到二毛五。

  20年前改革是大船搁浅小船逃生,那是没有办法的痛苦选择。20年后应该颠倒过来,一定要强调整合。国有资本要集成集约。发挥国资的集中效益,不要什么都干,要从产业链中非核心业务中退出来,这样现代工业才能发展起来。同时要注意资源集约效益,要成为总集成商和总承包商,要四两拨千斤,20人能做的就不要50人,还要发挥产业集群和区域功能积聚效益。

  规范就是要处理好国资流动与流失的关系,建立相应体系:一是权责统一的责任体系,重点突出2006年新《公司法》规范履行出资人的权利、权力监督和风险防范体系;建立一整套预警体制,否则出了事情就来不及了;还有就是建立激励约束考核分配体系,实行两个不高于、两个等同于,和“三率合一”;此外就是要建立覆盖国资监管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区县一级。虽然不管人事,但制度层面要全面覆盖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5,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