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新农村建设警惕大拆大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02:0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郭晋晖 发自北京

  “开局很好,问题也不少”,国务院参事刘志仁用这8个字概括即将在全国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研究“三农”的专家,他主张“用脚说话”,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在农村基层。他的手机常常接到乡镇干部打来的电话,向他咨询政策,并汇报农村的实际问题。他也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向国务院作了汇报。他常说,参事就是要讲真话实话。

  2004年11月,刘志仁参加国务院参事室组织的韩日农业考察团,回来后执笔为国务院领导写了提倡韩国新村建设的报告。这个报告引起了高度重视,被转发到几十个部门,随后中央政策研究室又专程去了一趟韩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自此正式进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最接近决策层的专家,您如何评述本届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三农”政策思路?

  刘志仁:本届政府真正在“动真格”地解决“三农”问题,不是口头重视,而是行动重视。十六大提出城乡统筹,2004年1号文件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2005年的1号文件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2006年1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综合起来加以解决。由此可以看出,本届政府解决“三农”问题从思路到举措都是成体系的。

  三年的三个1号文件加起来一共有81条,基本覆盖了“三农”领域的各种主要问题,如果把这81条踏踏实实地落实了,中国的“三农”问题将会有很大的推进。

  《第一财经日报》:1号文件下发,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正式启动。与以往相比,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刘志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把投资重点转向农村。近年来内需不足的原因是农村的市场上不来。2005年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消费却只占三分之一。现在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的收入增长部分基本上都是消费资金,这个群体是非常大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农民的消费群体是推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这在以前是没有过的。

  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实际上是对农村的补偿,这将带来明显的效果。我们做过模型测试,在现在的政策投资环境之下,“十一五”期间农村的变化要超过改革开放这20多年。

  政府在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村容村貌,也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这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我估计,今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会在去年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到两个百分点。

  《第一财经日报》:建设新农村的资金从哪里来?您是否作过估算,中央财政今年将为此投入多少钱?

  刘志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资金,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主要解决基础建设问题;第二,引导企业对农村进行投资;第三,农民自己分担一部分。

  中央财政分情况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基本上依靠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主要支持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估计,今年不会少于4000亿。

  现在农民担心,新农村建设是不是要把旧房子推倒,盖楼房,从而造成经济很大负担。1号文件明确提出禁止“大拆大建”。只是有条件地方可以考虑盖楼等,这些地方农民有一定的储蓄,如果钱不够,政府将提供优惠的贷款。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新农村建设中要防止哪些负面后果呢?

  刘志仁:要防止一些地方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中央的政策实质而出现的五个“新一轮”:可能会造成新一轮增加农民负担,新一轮损害农民权益,新一轮的大量占地,新一轮的重复建设,新一轮的形象工程。

  《第一财经日报》:怎么做才能防止这些弊端出现?

  刘志仁:最重要的是做到规划先行,而且规划要科学。过去政府投在农村的钱不少但却不太见效,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府投入和农民的需求不吻合。所以,制定规划时不仅仅要让干部参与,农民代表也要参加,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一定要吸取过去执行农业政策时强行让农民干事的教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