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GDP这个庞大的分母一直在持续增长着,使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始终没有超过3%的国际警戒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中央首次从高位开始调整财政赤字数字,并确立了逐年减少的趋势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财政政策将实行从积极到稳健的调整;200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将继续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该政策实施一周年来,切实保证了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性国债的“双减”。
而另一方面,2005年12月21日,财政部发布消息,该年度我国财政收入将首破30000亿元。从20000亿元到30000亿元,财政收入的万亿元跨越仅用了2年时间。
上述成果都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稳健财政政策的效果。
从“积极”到“稳健”
财政是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从一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看到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财政收入更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2005年,从中央财政赤字、国债、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等数字的变化方面,可以看出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
“从2005年和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和国债项目资金的数字变化来看,应该说在2005年,稳健财政政策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如经济过热现象有所缓解,房地产价格的增速也得到了控制,对薄弱环节的支持也取得了收效。”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丁建臣教授近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1998年中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并持续了7年时间。这7年里,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为全世界瞩目。但是,2003年下半年开始凸现房地产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经济过热现象,在老百姓大喊“吃不消”的同时,农业等薄弱环节出现的问题也让政府感到了“吃不消”。
于是,中央调整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赤字止增趋平,占GDP的比重下降。这也为2005年平稳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熨平经济过热而引发的经济波动,稳健财政政策于2005年正式登场。由此,2005年预算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减少192亿元,占GDP的比重(即财政赤字率)进一步下降到2%左右。去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财政赤字率在2006年还会有所下降。
赤字率走低
“赤字率近几年里,一直是呈下降趋势,说明财政风险的程度也在不断下降。”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丛明向记者表示。
按照国际惯例,3%是财政赤字率的警戒线,超过警戒线,则会引发财政危机。1991年至1999年,财政赤字率一直是在3%以内。但当2003年和2004年,中国财政赤字维持在3198亿元这一建国以来的最高位的时候,很多学者对接近3%的财政赤字率警戒线表示了忧虑。
正是由于GDP这个庞大的分母一直在持续增长着,使中国的财政赤字率始终没有超过3%的国际警戒线。但是,从2005年开始,中央首次从高位开始调整财政赤字数字,并确立了逐年减少的趋势。
“尽管有接近3%的时候,但我们一直没有出现财政危机,这也和GDP被低估有关系。”丛明表示。因为此前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初步测算,得出了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的结论。
既然已经逐步远离警戒线,丁建臣教授预测,2006年中央财政赤字的安排会在2005年基础上作出小幅调减。“这个调整幅度不会太大,也就是50亿到100亿元之间。因为要巩固2005年的稳健财政政策成果,还要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所以不会出现大幅度调整。”
丛明也向记者表示,2005年的财政政策已经收到了一定实效,预计未来几年都会在坚持稳健财政政策,逐步向收支平衡方向发展。同时,为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对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的支持方面,还会保持一定的财政赤字比例和国债规模。
国债调转投向
因稳健财政政策而出现的财政赤字的减少,意味着财政赤字的“孪生兄弟”国债的发行规模也会相应减少,因为国债的筹资功能就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此外,国债还担负着筹集建设资金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任。
2004年,国债项目资金安排了1100亿元,比2003年减少300亿元,同时相应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50亿元。而2005年,国债项目资金又调减300亿元,减少为8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100亿元,达到1000亿元以上。
“从这个趋势看,2006年的国债项目资金还是会进一步减少,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要做到‘有保有压’,不低于以前的投资力度。”丁建臣教授认为。因为这是在2004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确定了的思路。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称:“为了建立正常的政府投资机制和稳定的资金来源,总的考虑是,经过几年努力,在现有财政赤字规模不扩大的情况下,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逐步增加到一定规模,同时逐步减少发行建设国债。”
在没有国债以前,中央每年都会在预算内安排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对薄弱环节如“三农”、教育等方面的投资支持。当国债成为仅次于税收的一种正常的、稳定的收入以后,迅速地在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国债利息支出方面四大领域开始发挥作用。
“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就是调整国债和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使用方向,确保投资结构合理化,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丛明向记者表示。
按照中央指示,国债投资应集中用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全面发展,如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等薄弱环节,从区域方面,则倾向于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并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倾斜,还要保证续建国债项目建设。
在此前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金人庆部长也表示,财政部积极配合发改委等部门,在2005年整合了国债项目资金和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大力调整了使用结构和投向。“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人庆说。
丛明表示,预计2006年的国债项目资金和基本建设投资资金的投资力度不会低于2005年,但会更加注重使用效益,使用结构也会继续优化,如优先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保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并且会控制消耗高、污染严重的新开工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