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产粮大县为何发不起工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16:12 新华网 | |||||||||
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这一国内产粮地区普遍存在的矛盾,亟待国家方面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化解 在吉林省,很多产粮大县自身的财政状况可谓捉襟见肘,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这一国内产粮地区普遍存在的矛盾,亟待国家方面从制度安排上加以化解。
“要饭财政”困扰产粮大县发展 从1994年到2002年吉林省县级财政收入大约每年平均增加2.5亿元,而财政支出平均每年增加8.7亿元,财政收入远远滞后其支出的不断扩张,而且财政支出中的刚性支出和中央指定项目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原本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县级财力捉襟见肘,绝大多数县市的财力仅够维持“吃饭”,根本拿不出财力搞建设,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致使工资欠发时有发生,财政风险日益加剧。 榆树市是多年的全国产粮“状元县”,然而市财政局局长郭景君介绍说,目前榆树市的本级财政收入根本不够发工资的,是典型的“要饭财政”;加上国家的转移支付和一些专项资金,发完工资后全市所有的机关都几乎没有经费。他说:“作为全国著名的产粮地区,去年去掉农业税后本级财政收入才8000万元,而工资性支出却达3.4亿元。” 责权分离造成县级财政“营养不良” 常言说“有多少钱办多大的事”,但目前一些县级政府却面临着“给钱少、办事多”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权在上、责在下”的问题,以及多年来财税收入“层层扒皮、层层集中”的问题,致使县级财政失血严重,这给营养不良的县级财政造成了重重危机。 据调查,一个县乡的两级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本级总支出比重大约50%左右。由于分税制,县级好的税种基本上或大部分归属中央及省市,留给县级的主要是散、碎、零的小税种或好税种的小头,如增值税75%归中央,25%归所在县级。 在资金层层向上集中的同时,基本事权却在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造成县乡两级赤字不断增长,而且县乡两级政府所要履行的事权,大都刚性强、欠账多,所需支出基数大、增长也快,无法压缩,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该项支出有法律依据,由于人口规模扩张较快和相关支出因素价格上升较快,所需资金膨胀更快。 原本就“供血”不足,却还“跑冒滴漏” 县乡两级财政本身“供血”就不足,而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还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地方财政投资的部分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一种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由于钱好赚、利润丰、管理弱等原因,一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合起伙来,通过增加预算、工程减量、变更设计等手段共同套取地方财政的钱。 德惠市财政局副局长王宝海介绍说,通常一个工程项目预算水分都在10%以上。去年冬天,九台市曾经有一个为机井泵房架设电线的工程,预算确定的是150根电线杆,提报资金近55万元。12月份工程竣工之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一起到有关部门做工作,阻止对工程的审核。有关人员坚持审核之后发现,工程实际架设电线杆只有110多根,属于严重的工程减量,最后财政只支付了36万元左右,节约了将近20万元。一些单位存在着靠工程“大预算”让财政局买单,如果财政部门监管不力,这些单位可能大赚一笔。另外在施工过程中私自减量或改动财政资金的流转缺乏有效、及时的监督,容易引发腐败案件。由于存在着巨大利益空间,部分施工企业与个别现场建设、监理等部门相互串通,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产粮大县如何才能“财政脱贫”? “产粮大县、财政要饭”成了吉林省产粮大县的通病,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亟待有关部门从以下方面予以扶持。 一是对产粮大县的债务进行分类调查,划清责任归属,帮助产粮大县解决沉重的债务问题。债务缠身一直都是困扰产粮大县基层财政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产粮大县的债务已经超出自身偿还的能力,如果按企业破产来衡量,很多县级财政已经达到了破产的标准。 二是重新审定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彻底解决粮食产量多财政负担重的问题。对于粮食风险基金政策,很多主产县一直都认为不合理,迫切希望粮改之后能够摆脱这个沉重的包袱。 三是通过转移支付政策对产粮大县加强资金扶持,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解决粮食主产区财政困难的问题。减免农业税之后,国家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地方财政,但是这些主产县主管财政的人员普遍认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粮食主产区不够大。 此外,用于支农的资金是自上而下的投放方式,造成了被投资者参与积极性比较差,更有的地方把支农资金用来发工资,真正用到三农建设上的资金不足30%。所以,财政支农资金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必须改变投资方式、建立健全科学规划,更要考虑地方需求,增强基层的参与积极性。(记者 王晓明 齐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