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一五重点发展三大产业 GDP增速谨慎调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 15:1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范利祥 上海报道 1月14日、15日,上海“两会”将正式审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讨论稿。这个讨论稿已于1月6日在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主持“书记会议”上最后拍板。
上海市发改委一位官员提醒记者注意《规划》中的两个变化,即“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GDP的年均增速的下调。“这些变化,耐人寻味。” 不谈支柱只说重点 与上海市“九五”、“十五”规划不同的是,“《规划》通篇不谈支柱产业”,并把“十一五”时期要重点发展的产业分成了三大块: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 其中,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现代物流、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中介服务(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商贸和房地产。 先进制造业包括两方面,一是上海传统的支柱产业,即汽车制造业;另一块是上海要战略性发展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航天航空、船舶制造、钢铁与石化等。 信息产业则包括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等。 对于这种调整,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认为,“九五”、“十五”期间所说的“支柱产业”,尽管对GDP支撑很大,但“并不意味着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上海市政府一位参与《规划》制定工作的官员透露,在整个《规划》的讨论阶段,就是否提及“支柱产业”,“争议很多”。 反对观点认为,从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上海面临着压力巨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而这需要靠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推进。如果像以前那样设几个“支柱产业”,可能会不利于一些增长潜力巨大、可成为“十一五”后期支柱的产业发展。所以,还是不设“支柱产业”为好。 最终,经过反复权衡,上海市多数高层倾向于这一种观点。这才有了现在三大块分类方法。 杨建文也非常认同后一种说法。“接下来上海要考虑的,不是重点发展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从《规划》中可以看出,对上海GDP贡献极大的房地产业,这次仅仅被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小小的分支,“但房地产是不是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还有争论”。 此外,在上海“十一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被推向了首位。 杨建文表示,上海此举是为了加速推动生产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而《规划》突出现代服务业意味着,靠外资拉动经济大幅增长的上海,招商引资模式开始生变,即从大力引进制造业外资,转向吸引服务业外资。 杨建文认为,这两者的发展趋势不一样。制造业与生产成本息息相关,总是往劳动力、地价、人力等成本最低的方向走,“而这些是上海的弱势”;而现代服务业则“往大城市去,往大城市的中心地区去”,这正是上海的优势。 GDP增速平衡术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而14年来,上海GDP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从两位数下调到一位数,市委市政府的压力也很大。”上海市发改委官员表示。 不过,这同时表明,“十一五”时期,上海不再是“为GDP而GDP”。 杨建文进一步表示,调低GDP增速,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方式转变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既要推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又要让GDP高速增长,很难两全。”上海市发改委人士表示,从《规划》中所描述的产业结构来看,上海要保持GDP实现两位数增长,“要重新定位”。 一方面是因为,上海“十五”时期的支柱产业发展遇到了“新问题”,很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如,上海GDP的“老牌”支柱产业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国家发改委已多次发出警告,这两块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再比如基础石化产业,原料价格大幅增长,成本大幅度提高,尽管“可以支撑GDP,但盈利空间不大”;而房地产业受到的调控,更是明显。 另一方面,《规划》中的三大块产业,“不少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很大,比如生物医药、新能源,但‘十一五’期间的前两年,可能对GDP的贡献会很小”。 上海市统计局不久前发布的信息也表明,去年1-11月份,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六个工业,喜忧参半:精品钢材制造业是主要的盈利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产总量大,但盈利能力相对较低;汽车制造业生产和利润双双下降;成套设备制造业盈利能力大增;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制造业生产规模大,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也大;生物医药制造业生产规模小,发展较稳定。 所以,上海发展模式转型有个过程,“在转型过程肯定会影响GDP的增长”,“调低到9%,就是为了应对这个影响”。上海市发改委人士分析。 但“实现9%的增速肯定没问题。”杨建文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