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危机7种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14:52 财富时报 | |||||||||
屋顶被掀翻,寓所在摇晃,口罩成为生活必备品,喝不到健康的水,步行甚至能快过乘车…… 这些场景,在一些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习惯。 我们无法查出城市的所有病痛,展示其中7种,旨在期望未来我们的城市能够变得健康 本报记者 杨宝顶 台风 海棠、麦莎、泰利、彩蝶、卡努……这些温柔的字眼,带来的是一场场的灾难:掀翻屋顶,拔起大树,…… 2006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2006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说,2005年先后有8个台风在我国东部、南部沿海地区登陆,造成较大损失。在这个台风重灾年,台风共造成377人死亡,47人失踪,经济损失高达801亿元,占全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40%。 在网上流传的一篇《2005嘉兴百姓生活十大关键词》说:“2005年的大半年时间里,嘉兴人在几个美丽名词之间盘桓争斗。‘麦莎’刚走,‘泰利’又至;‘泰利’刚走,‘卡努’又至。每次台风袭过,我市各地无不风雨交加……” 嘉兴,成为2005年中国城市与台风抗争的代表。 暴雪 2005年12月3日晚,一片雪花在山东省威海市落了下来。 雨夹雪、小雪,到最后变成暴雪,4日清晨,威海市区积雪最厚处已能埋住膝盖。暴雪似乎还没有停下来的势头,这一天,威海雪深最高历史记录被突破。 12月20日夜间,第五次强降雪到来,强度超过前4次中的任何一次。数万人顶着风雪踏着没到脚踝的积雪步行上班,成为这个城市难忘的记忆片断。 不完全统计的数字显示,880余辆车、2000多乘客被困途中,有的乘客和司机在寒夜里苦等10多个小时,为了营救被困人员,威海市先后出动2000余人,各类救援车一千余辆参与救援。 面对这场近50年未遇的大雪,这座小城虽然做了准备,但是还是显得很慌张。 “城市的应急预案必须要有,有些东西我们过去可能想不到,谁能想到威海会有这么大的雪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周到、详细的预案,考虑到可能需要的物资、设备等,可能制订的时候麻烦要大一些,但到了用的时候就能体现好处了。”这是威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命信经历此次暴风雪后得出的结论。 地震 死亡13人,受伤600余人,倒塌房屋9000余间。很大部分房屋的墙体开裂、房屋倒塌、屋架塌落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一切在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秒,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爆发后,展现在世人面前。 2006年年初,民政部有关人员表示,虽然中央支持了3亿元,但是江西九江5.7级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仍是目前最困难的工作。 江西地震事故调查组在走访中发现,建筑是否进行防震处理,成为一个区域居民受灾情况甚至生死的关键:地震发生后,九江市区虽有强烈震感,但由于市内房屋大多进行了抗震设防,所以未发现建筑出现大范围的破坏现象。而相邻的九江至瑞昌区域的房屋由于大多没有进行抗震设防却出现了大量的破坏。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这次地震震出了很多豆腐渣工程,很多房屋明显没有达到规定的防震烈度。 除了建筑本身存在的潜在威胁之外,有关专家在灾后调查时发现,大部分人员伤亡不是被地震造成的建筑坍塌压死,而是由于防震知识的空白,“慌不择路”盲目逃生所致。 SARS 2003年非典的爆发,让所有生活在中国城市里面的市民,感到中国的渺小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在电视屏幕上屡屡出现的白色口罩,在现实生活中演变为情侣间传递爱意与关怀的符号。 非典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应对危机经验在于:让流言失去传播空间与避免过度恐慌的出现,最有效办法就是及时、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并教会人们如何应对。 有调查表明,有超过40%的受访者并不是从主流媒体最先知道非典的有关信息的,而是通过其他的途径。其中疫情出现较早的广州有近60%的受访者是从非正规渠道最先得知有关非典的信息。正式公开报道非典疫情前,流言满天飞,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北京、广州等地出现的抢购风潮等就是最明显的佐证。 今天的我们看似远离了SARS,但是此类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对城市下了战书,往往是致命的挑战。 生产安全 2005年11月13日,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当时的报道援引有关人士的话称,“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到水源”。 而事实是,那些未经充分燃烧以至形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苯类污染物流入了松花江。另一种说法随之逐渐浮出水面:如果吉化双苯厂的爆炸物充分燃烧,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 在吉化双苯厂附近居住的无辜民众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平时并没有被告知在化工厂发生意外时如何自我保护并快速逃生。即使作为高危行业的从业者,吉化员工对事故的反应也显得过于平淡。因为“伤亡事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没什么可惊讶的”。 拥有1300多名职工的双苯厂,只有南面的一个出口可供消防车进出,而爆炸起火的装置附近最多只能容下5辆消防车。消防车多达60辆但绝大多数只能排在工厂外的马路上待命的尴尬一幕让我们对吉化双苯厂地爆炸有了更多的思考。 更具有戏剧色彩的是吉林市有关部门刚刚获得了某国际组织评选的“最适合开办工厂城市”的称号。吉化爆炸事件和加油站等诸多潜在的“不定时炸弹”让我们警醒:我们仅仅指责现代城市欠缺某项防灾功能是不够的,有必要对时下城市规划理念进行整体检讨。城市规划的严重缺陷,往往是酿成灾害的根本原因。 污染 “停水将持续10天甚至半月”…… 蓄水,抢购矿泉水、纯净水。原价1元的矿泉水升值到4元,原价4元的大桶装纯净水卖到20元…… 因为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致使松花江水源遭到污染,黑龙江哈尔滨市政府去年12月21日发出通告:全市停水,期限4天。但官方的表态并没有阻挡住流言的散播。 12月21日傍晚,哈市的移动电话、小灵通开始无法通话或通话不畅。当地网络客服的解释是:“由于通话量暴涨,系统承受不了,造成通讯线路的阻塞。” 一种传闻开始甚嚣尘上:“哈市将在25日和26日发生5到6级地震!” 22日,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公开澄清:虽然7月25日大庆林甸发生地震,但该省包括哈市在内的其他城市短期内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哈市的停水不是因为地震。 但是,哈尔滨在面对市民时还是撒了谎:12月21日傍晚,编号为哈政法字 [2005]25号的关于哈市市区临时停水的第一个公告出台说,停水是因为“全面检修供水管网设施。” “室外零度冰冻的天气,如何维修管道?”对于官方说法,大部分市民嗤之以鼻。 或许意识到说法难以自圆其说,仅6个小时后,哈尔滨市政府于次日凌晨发布了第二个停水公告,声称停水是因吉化公司爆炸事故。 在打了自己一个响亮耳光之后,哈市政府相关救灾工作开始行动起来。黑龙江和哈尔滨市颠倒180度的做法,再次印证了SARS来临时给我们留下了最深刻教训:当城市危机发生时,让公众获得知情权,其效果远远好于让公众“蒙在鼓里”好得多。 交通 如果没有了汽车,我们的城市会怎样? 会让城市运转效率下降?会增加人们出行的不便?会减少城市的交通拥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挽救10万人的生命。 10万人,是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 我国拥有全世界1.9%的汽车,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 这是惊人的第一,也是尴尬的第一。中国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痛斥说,死于车轮下的无辜生命达到了10万人,不亚于甚至超过一场惨烈的战争。 一些数据提供了不光彩却明确的注脚:200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0起,造成77人死亡、122人受伤,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增加4起,死亡人数增加35人,受伤人数增加88人。 这样高的交通事故率,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是道路原因吗?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宽敞的公路;是机械故障吗?中国现在上市的新车基本上已经与世界接轨,我们在享用着最先进的汽车技术。 事实上,汽车在中国从权利、财富符号变成生活工具的过程中,凸显出了汽车文化的“短腿”。相对于发达国家汽车社会而言,我国现代汽车文化意识,也可以称作城市文化的意识依然比较淡薄。 据悉,我国民用机动车辆近2700万辆,机动车驾驶员数量已经达到1亿人,并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解决因为汽车带来的问题已变成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