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 企业是主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0日 07:47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徐益平 实习生 葛熔金

  较之于泛珠三角和环渤海的区域合作,2005年度长三角区域却显得有些波澜不惊。平静背后究竟蕴涵着什么?早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浙江省政府“长三角”一体化重点课题执笔者、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教授。

  企业才是一体化主动力

  早报:您觉得2005年长三角发展态势有什么亮点和特点?

  陈建军:最大的特点是,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企业层面推进得比较快,也更扎实。很多江浙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到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直接利用上海人才资源优势和信息平台,而不是简单地将总部搬到上海。同时,上海也体会到填补自身资源结构上的缺陷需要依靠江浙的民营企业以及他们的企业家精神。

  早报:政府层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步伐似乎有所减缓?

  陈建军:这其实很正常。前两年出现长三角热潮,一是在政府运作层面,需要新的发展思路;二是从1999年到2003年,长三角正处于经济发展高潮阶段,各界因此普遍对长三角一体化抱有比较大的期望。但其实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我国目前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评体系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单元、以经济增长率为中心,这种考核机制决定了城市间内生的竞争冲动和在利益上的分歧与分割———谁都希望在一体化过程中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并防止自身资源尽可能少的流失。

  早报:那么,您认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内在动力是什么?

  陈建军: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由于区域内部各次区域间商品和要素流动密度不断增加而产生的区域整体化趋势增强的过程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由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企业和民间力量才是最主要的动力。

  区域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早报:国家发改委目前正在制定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您是其中的一个项目———“产业发展定位与布局”的负责人。这个区域规划是否有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

  陈建军:长三角区域规划由于是第一次制订,不可能完全解决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从没有规划到有规划,这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规划对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设施、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等问题会起到积极作用。

  早报:产业结构重复是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较大问题。这个规划是否在避免这种雷同?

  陈建军:关于长三角城市间如何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在学者当中尚存在一定争议。一种说法认为应以企业为中心进行分工,形成企业内部的地域分工;另一种说法认为应该按照城市的梯次进行长三角产业的总体布局,各个地区进行互相分工合作。

  我个人是前一种说法的倡导者,因为企业才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就产业层面而言,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将起到指导性作用。

  投资价值无可替代

  早报:2005年的数据显示,长三角经济遭遇转型阶段的阵痛。难道长三角的经济容量已开始接近极限?

  陈建军: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现象。长三角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4年的经济上升期后,客观上需要一个时期和平台进行调整。

  早报:在经济发展进入盘整期的背后,出现了外资转移的动向。这是否意味着,长三角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渐消逝?

  陈建军:目前还没有资料表明外资正在出现大规模外迁的趋势,就我看来,长三角的投资价值仍然无可替代。

  长三角的投资价值首先体现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次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内在结构,这是长三角较之于珠三角、环渤海的又一个独特优势:一方面是有上海这个国际性特大城市,另一方面是周边有一群非常具有

竞争力的大、中型城市。

  早报:今后一段时间,长三角哪些产业将会吸引国际资本?

  陈建军:长三角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通讯设备、家电为主的产业集聚,已形成中国乃至国际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会出现一种集聚呼唤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国际产业资本将继续向长三角转移,这个过程起码在近些年内还会持续下去。

  国际资本转向的另一个目标,将会是服务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