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莉 实习生 张鑫瀛) “中关村每年有100家亿元企业诞生,但其中很少有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创办的企业。近三年内,中关村的优秀企业90%以上都不是北京人开办的。”在昨天下午的2006“新京商”高峰论坛上,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披露了这样的数字。
“新京商”的概念是去年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来的,昨天,与会者对“新
京商”的含义达成了共识: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依靠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活跃在北京经济舞台上的新企业家群体。知本性、创新性和拼搏创业精神成为新京商的共同特征。但是在目前的“新京商”名单里,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数量极少,而且北京的老字号也不在其中。
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北京文化的开放性。来北京创业的都是各地的顶尖人才,优秀人才的会聚使北京商业呈现多元化特色;第二是北京本地人自身有惰性。北京人优越感强,缺乏创业和探索精神,务虚多而务实少。“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是北京人最大的顽疾。
因为缺乏创新,京城老字号没有进入新京商行列,昨天,厉以宁教授现场为京城老字号支招,“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经营制是可以并存的:家庭成员之间产权要清楚;家庭成员持股与经营管理不要混为一谈;如果培养自己的子弟做接班人一定要对人才进行考验和锻炼。新京商大多是以新产业新技术为依托的,老字号也要学会利用新科技成果。新京商的群体中不该没有老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