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金融国资掌门人角色廓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8:29 中国金融网 | |||||||||
2005年11月10日,财政部相关司局开始加紧制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以及一揽子管理办法。在这些条例和办法实施以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体制可望很快形成。作为数量庞大的国有金融资产的出资人,财政部“金融国资委”的角色,将更加明确。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金融业总资产已达到接近40万亿元。 财政部相关司局正在起草的文件主要包括金融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金融类企
财政部并将对相关会计准则进行修改拟于明年年初出台。五个条例形成的是‘1+4’的格局,金融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是核心,其他四个管理办法是细则,是对条例的具体操作规定。 2005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明确表示,财政部是“国有金融资本的出资人代表”。但是国资委认为,金融企业的股权一般由国资委所属企业出资,按照产权归属自然要划归国资委登记。而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条例,国资委是非金融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到底谁是40万亿元左右金融国资的出资人?如果考虑到央行之前的一系列注资行为,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前夜,要回答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前,财政部、国资委、汇金公司、央行等四大部门机构都担负着某些国有金融机构的出资人职责,并且从目前看都有其合理性。四方正在对于中国庞大的40万亿金融国资“话语权”的大博弈。博弈中国金融资产版图重构“话语权”也彰显了对中国金融资产转移监控及监管的无序及缺失!40万亿金融国资却急需最终的法律确定和定位。 国资委能够成为一部分金融资产的掌控者,是因为在过去两年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中央国企在金融业投下了大笔资金,现在,类似于中意人寿、海康人寿等这些合资保险公司拥有的国有股权,都被计入了国资委的名下。目前,国资委掌管的国有资产已经超过9.2万亿元,粗略估算,其拥有的金融国资在1万亿元左右。国资委目前负责监管的国有资产,仅限于经营性的、非金融类工商企业的国有资产。金融类国有资产之所以没纳入国资委,是由于一个出资人既管银行又管贷款企业,显然不妥。 财政部认为适宜充当协调金融监管体系的总牵头人,要明确财政部及其派出机构的“监管者的监管者”地位,财政部金融司现在也扮演着“金融国资委”的角色。但是在财政部金融司现有的职能中,包括“拟定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执行”的公共管理职能,这将与金融国资委的职能发生利益冲突。2003年以前,金融司实际上担负着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的角色。 在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启动之前,财政部一直是国有独资金融机构的出资人代表,但是,2003年12月30日,在中行和建行股改启动之后,中央汇金公司开始扮演中行和建行出资人的角色。目前,作为已股改的3家银行外的13家国有重点金融机构出资人,财政部掌管着大约10万亿元的金融国资。 在工商登记中,汇金公司是财政部的全资子公司,汇金的5000万元注册资本金为财政部出资,但汇金所运用的资金,却来自央行的外汇储备,但是从董事构成看,汇金公司更能代表国务院的利益,而不是央行的利益。而央行也有意染指巨大的金融资产。 以往与金融行业相关的监管机构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分工:央行管货币政策,财政部作为金融国资的出资人,负责监督国有资产的转让和保值、增值,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对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管。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银监会成立,金融工委撤销,并入银监会;成立国资委,经贸委撤销;金融业的管理权也显得模糊。 在财政部看来,当前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各金融领域的机制改革和股权变更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改革中涉及的金融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监管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这一问题需要由各级财政部门通过加强对国有银行的财务监管来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