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风景扮靓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4:32 金融时报 | |||||||||
2006年已经到来。就在2005年的最后几天,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又传出最新消息——全国社保基金拟分别投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各100亿元,此项申请已经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 社保基金投资工行和中行,可能是2005年国家为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改采取的最后一个重要举措,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国家不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改而出台新的政策。在此
2005年10月27日,建行成功地在香港联交所挂牌,成为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的第一道风景线。 紧接着,建行IPO保荐人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添惠亚洲有限公司行使超额配股权,以每股2.35港元共超额发售39.7亿股,至此,建行首次公开发行总数达305亿股,相当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3.5%,筹资金额高达715.8亿港元,折合92.3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全球银行业规模最大的IPO,也是全球资本市场第六大IPO、迄今为止中国企业乃至亚洲企业(不含日本)最大规模的IPO,同时也创下最近5年半以来全世界首次公开发行的最高纪录。 2005年11月8日,建行在香港联交所的收盘价格为每股2.45港元,较发行价上涨4.3%。按照这一价格,投资建行的各类股东和所有投资人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 而到2005年12月7日,令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谢平感到高兴的是,以每股1元钱注入建行的资金,至此已经变为每股2.55元。建行在香港市场的股价,达到每股市净率1.96倍,市盈率14.7倍,甚至超过一些国际最先进银行的即时交易价水平。按照市场化定价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建行上市后,银行不仅没有贱卖,反而使国有金融资产有了一定幅度的升值。 建行完成境外上市,标志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取得阶段性的重要进展和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建行无可争议地成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完成股改目标、实现境外上市的探路先锋。其中,建行上市创造了“国有银行整体改制+整体上市”的模式、第一家实现股份全流通(H股全流通)和突破资本项目下外汇管理制度等多个制度创新的历史纪录,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和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积累了新鲜的经验。 纵观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历程,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积极进展,成为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的第二道风景线。 建行于2005年6月中旬和7月初分别与美国银行和淡马锡签署战略投资合作协议。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购买建行9%的股份,并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投资14亿美元购买建行5.1%的股份。2005年8月中下旬,中行先后与4家境外投资者,即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新加坡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四家战略投资者签订了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4家境外机构共投资67.75亿美元,合计占21.85%的股份。其签署的投资合作协议最后还须经股东单位及监管部门批准。而据有关方面透露的消息,工行在2005年8月30日,已与高盛、德国安联集团和美国运通组成的投资团签署谅解备忘录,三方将联手向工行投资30多亿美元。据悉,工行与几家境外投资者的投资合作协议即将签署。 经过财务重组之后,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在资本市场上市,这是国有商业银行股改系统工程的几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有关金融决策部门设计的改革路径。而前面的每一个环节或阶段都是后一环节或阶段的基础,相对来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处于难度最大、最为关键的环节或阶段,因为这项工作开展得快慢、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快慢节奏和完成股改目标的质量。建行在成功引进两家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后,一气呵成,顺势完成了境外IPO的过程,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目前,中行在与其他三家境外投资者的合作协议正在积极进展之中,等待画上最后的句号。中行有关负责人日前对本报记者说,中行引进境外投资者的工作与境外IPO的准备工作可同时进行。这将为中行今年春天或上半年在境外上市争取时间。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作为首批股改试点银行的建行和中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经过艰苦的谈判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建行已完成境外上市,而工行“引资”工作正在积极进展之中。可以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积极进展,是国有商业银行成立股份公司之后再次取得阶段性的突破。如果把国有商业银行整个股改包括的三个环节即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发行上市比喻为“三大战役”,那么建行和中行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应当算打胜了第二个“漂亮的战役”,其为“第三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建行顺势就拿下了“第三战役”。 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其意义非常深远。不仅为国有大行注入资本和资金,使其资本金规模得以增加,资本金的结构得到改善,不良资产率有一定比例的下降,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公司治理结构,引进境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效率和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几家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重要进展,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开放历史上的新纪元。 值得肯定的是,国有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之后,像国家外汇储备这种国有金融资产,已探索出一种“一次投入、二次转让”的新型管理模式:即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改时,国家将其一次性注资到国有股改银行,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之际将其一部分以股份形式转让给境外投资机构,并在境外IPO时向其他机构投资者、向公众投资者转让股份及在二级市场上转让股份,实现保值增值。 建行正是实现此种模式的探路先锋,不仅使其大股东汇金公司的国有金融资产稳定保值增值,而且为即将赴境外上市的中行和工行积累了宝贵的新鲜经验。 目前,汇金公司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持有中行、建行70%以上的股份,持有工行50%的股份。而且汇金公司的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后汇金公司即使转让或出售股份,都将持有几家国有银行股权的50%。这将保障几家国有银行的控股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控股股东手中,从而为国家金融安全提供保障。 而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第三道风景线,正是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启动股改和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股改进入快车道。 工行按照其资产规模和人员数量等指标来看,相当于或接近于建行与中行之和。以工行的“大”,国民储蓄之最,国家决定对工行进行股改,无疑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生活中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的一个重要事件。 按照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一行一策”的思路,工行股改采取了颇具自身特色的股改模式,这体现在财务重组、成立股份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等几个阶段的制度安排上。 2005年4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工行实施股份制改革的方案。这是为适应金融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中行和建行股份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所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按照改革方案,通过运用外汇储备150亿美元补充资本金,使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6%,通过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使资本充足率超过8%。这样工行的资本金构成就是:将2016亿元可用财务资金分为两块,一块1240亿元资本金,作为财政出资;另一块776亿元,计作拨备;在此基础上,央行通过汇金动用150亿美元储备(折合人民币1240亿元)注入工行,如此一来,形成的股本结构是———财政和汇金各持有工行50%的资本金,工行则保有776亿元拨备。 这一财务安排,使工行的股份结构更具自己特色,财政部和汇金公司成为工行股份的两个“话语权”相当、平行的最大股东,对于国有金融资产的安全保障和法人治理结构的改善具有战略意义。 为支持和促进工行股改工作,国家对工行先后给予了外汇储备注资、拨离不良资产、发行次级债券等多重支持。其中,在2005年6月25日,由人民银行牵头主持的工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招标会在北京进行。6月27日,长城、信达、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与工行签订了《可疑类信贷资产转让协议》,四家公司分别获得数额不等的工行可疑类信贷资产及其处置权,为工行完成财务重组、加快股改提供了现实可行性和有利条件。8月下旬,工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首期次级债券350亿元。 至此,工行的财务和资产质量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截至去年9月末,工行资本充足率为10.26%,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9.23%;不良资产率为2.59%,不良贷款率为4.60%;拨备余额为830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57.44%。工行这些指标使之进入世界先进银行的一般水平。 在此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终于在去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工行股份公司的成立,对于工行而言,是一次产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大改善,对于其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控和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不仅是工行改革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新工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也反映了很多新特点。工行把梁锦松、钱颖一和约翰·桑顿三个独立董事引入董事局,外界估计他们的加入能为工行上市的准备工作乃至日后的银行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制定带来新的思维冲击。这可以看作国有银行从以往的股本组成多元化发展到现在的管理层多元化。 工行的股改进展消息不时地传来,据悉,工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协议即将签署,工行正在积极准备公司上市工作,工行有可能较以前的计划提前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 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还以其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如工行和建行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建行发行首期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中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获准开办外币兑人民币的掉期业务等,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年”增添了更多新的亮点。 2005年国有银行改革的如许亮点,将引领2006年国有银行改革新的看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