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十一五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2:58 南方日报

  话题缘起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对实现“十一五”的各项发展目标乃至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据专家认为,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而去年的经济形势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年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具体表现就是高增长、低通胀、高效益。在新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的
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延续经济发展的大好势头。那么,我我省“十一五”期间该如何布局谋篇,开局之年经济走势如何、重点抓什么,与百姓关系密切的物价、就业等民生问题趋趋势怎样?我们特约专家把脉开方。

  “十一五”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们将面临若干重大转折,由此带来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着力做好五篇文章

  李惠武

  2005年,广东以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为“十五”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也为“十一五”的启动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十一五”面临若干重大转折

  “十一五”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五年中,我们将面临若干重大转折:一是入世过渡期结束,国内市场将全面开放,政府驾驭经济、抵御风险、管理社会的能力面临新考验;二是中国与东盟10国将建成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正在经历一次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三是在CEPA提供制度保障的平台上,粤港澳三地经历数年的资源整合之后,有望逐步迈向经济一体化;四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更大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可能为广东经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五是经济增长必须从以量的扩张转向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并重,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以投资为主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增长方式要向集约型迈出重大步伐;六是政府职能必须从以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转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重,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推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面对这些重大转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重要的是着力作做好五篇文章。

  按照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规律推进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发展规律,广东必须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优势传统产业,振兴中医药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最终建立起堆头大、结构优、效益好、增长快、后劲足的产业竞争新优势。

  激发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关乎广东未来发展的“身家性命”,必须引起全省上下的高度重视。要设置必要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保证全社会对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要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如公共实验室、检测中心和数据库等;要推动广大科研工作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形成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关系;要以地方特色经济为载体,建立区域性创新服务体系,培育和振兴簇群经济与地区品牌;要大力鼓励在引进基础上的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要积极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尽快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人文环境。

  适时实施内需带动战略,延长经济增长周期

  三是适时实施内需市场带动战略。随着全省居民储蓄存款超过2万亿元,广东的消费结构正在调整升级,内需市场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在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适时实施内需市场带动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和引导合理消费与理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延长经济增长周期。

  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形成新一轮的开放与合作效应

  四是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合作可以带来资源与市场共享。要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转移,优化全省的经济布局,形成联动效应;要以“大珠三角”的理念推动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用好“一国”优势,做好“两制”衔接,整合三地资源,实现共同发展,朝着“把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服务中心之一,把广东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把澳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中心之一和地区性商贸服务平台”的目标努力迈进;要以实施泛珠三角“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共同市场机制的建设,开拓广阔的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发挥广东在地理、人文和合作基础上的优势,形成新一轮的开放与合作效应。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举全省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化分配体制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努力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要加大对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要高度重视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就业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努力提高管理社会、调控经济、应对危机、化解矛盾的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系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预计“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将在高位稳健运行,年均增速超过10%。今年经济增长会有轻度下滑,估计增速约为10%

  我省进入经济增长长周期

  谭炳才

  2001年,广东GDP和居民储蓄首次突破1万亿元,到2005年,仅用了4年时间,又双双突破2万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达12.4%,GDP占到全国总量的12%,稳居全国第一。最近,国家统计局把广东2004年的GDP调高2800亿元,更加凸显和巩固了经济大省和“排头兵”的地位。广东经济正朝着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方向运行,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

  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若干阶段性特征

  当前,广东经济进入了稳定的高增长期,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重型化、高级化产业将主导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重型化、高级化产业具有带动力强、产业链长、高增长等特性。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广东推动产业结构向重型化、高级化转变,加大了对汽车、石化、钢铁、电子通讯等大项目的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2002年重化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目前重化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到56.06%。同时,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排头兵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广东工业重型化和高级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格局将会更加强化。

  二是消费结构转型将成为启动内需的重要动力。“十五”期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温饱型不断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型、升级,住房、汽车、电子通讯类产品、教育、保健、旅游等消费支出迅速增加。预计今后5年~15年内,这种消费结构升级势头依然强劲,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是内源性经济迅速崛起,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十五”期间,民营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其他类型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国际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去年1月—10月,全省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和投资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增速7.3个百分点和8.8个百分点,总量已超过全省投资的1/3;民营企业出口增幅高出全省37.1个百分点。内源型经济的迅速崛起、壮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大。

  四是区域融合正日益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区域融合、合作的动力主要源于各国(地区)的合作红利,可以跨国别(地区)、跨体制、跨所有制推动生产要素、物流和服务高效地实现市场化配置,实现地区间、产业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拓展地区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广东区域融合的趋势将会加强,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五是环境、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日益严重。目前广东的煤、电、油、运仍然紧张,水、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这一状况将会延续好几年。

  今年经济增长会有轻度下滑,增速约为10%

  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将有利于广东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据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3%;从国内看,今年我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整个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继续发展;从广东省内看,市场化配置资源程度越来越高,重型化、高级化经济结构继续优化,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经济运行的质量将大大改善,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基于对上述阶段性特征的判断,预计“十一五”期间,广东经济将在高位稳健运行,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长周期通道,年均增速超过10%,大幅下滑和明显反弹的可能性较小。今年是“十一五”的起步年,处于重型化工业产出的初步阶段,也处于电子信息类产业的成熟期,估计今年广东经济增长会有轻度下滑,增速约为10%。但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投资增长约20%,消费增长会持续,约为15%,出口增长保持平稳,为20%左右。

  为确保今年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在重点保障煤、电、油、运供应的基础上,宏观调控的主要经济政策仍然是依靠重化工业、重大基础设施等大项目拉动,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跨越。工作重心是建设沿海重化产业带,广东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诸如湛江、南沙等天然深水港。建议抓住沿海高速公路开通、出省通道打通、西江西岸崛起和港珠澳大桥加紧建设的机遇,加快规划、布局沿海重化产业带,吸引欧美日等国际大财团投资广东,用重力把广东打造成为国际重化工业基地,继续推动广东经济跨越发展。

  作者是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副处长

  预计今年广东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都会有明显增长,但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仍趋于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可能增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今年力争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就业压力仍大,失业率在3.8%内

  陈斯毅

  据统计资料显示,“十五”期间,广东各级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大力实施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明显扩大,五年间全省平均每年增加就业154.2万人,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最快的时期;体制转轨期间大规模的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已基本解决。预计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增加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的宏观调控目标如期实现。

  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预计在新的一年里,广东劳动力供求的总趋势是:劳动力供给与需求都会有明显增长,但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供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结构性矛盾仍趋于突出,就业困难群体可能增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今年的就业形势将呈现出若干显著特点。

  劳动力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供给主体发生新变化,供大于求格局继续

  未来劳动力供给主体将呈现多元化态势:一是城镇新成长劳动力逐年增加。估计今年全省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有16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至少有90万人。二是城镇每年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35万人、当年由就业转失业人员35万人(含国企改制分流人员约4-5万人)共70万人。三是本省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规模将逐年增加,每年至少有50万人(不含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人数)。四是“十一五”期间,外省劳动力入粤就业总量仍将呈持续增长态势,平均每年新增约60万人。以上四项合计,预计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劳动力供给总量将达270万人左右,比上年增加约70万人。

  劳动力需求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加剧,就业困难群体增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面推进,以及

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的影响,估计“十一五”期间,我省劳动力需求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的较大变化,将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用人需求持续增加,尤其是服务业用人需求会明显增加。其次,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将使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持续减少,民营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领域。此外,企业用人方式也将发生新的变化,长期性固定用工将趋于减少,临时性、季节性和合同性用工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将大量增加。用人需求主体、需求方式的变化,要求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和竞争就业,从而增加就业的不稳定性,使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加剧,一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劳动者将处于长期失业状态,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复合型、技能型劳动力趋于紧缺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尤其是用人数量最多的珠三角,产业升级步伐将加快。据此可以预测,在新的一年里,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人数将有所减少,用人单位对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将持续增加。预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流动就业趋势进一步增强,本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总量将持续增加

  按照“十五”期间本省农村劳动力增长速度分析,预计至2010年,全省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可达1850万人,平均每年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约80万人。外省劳动力入粤就业总规模仍会增大,估计2006年至少会新增60万人。

  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就业的空间趋于饱和,面向基层就业成为重要趋势

  据教育部门透露,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预计2006年需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30万人。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大学生就业空间趋于饱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中小城镇和基层企业有比较广阔的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民营经济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国家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和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广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发了创业培训课程,引导广大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实现了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预计在新的一年里,广东全面实施创业培训富民工程,将助推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

  就业工作进入城乡统筹就业新阶段,迫切需要推进三个转变

  基于上述分析,本人认为,目前广东就业工作已开始进入城乡统筹就业的新阶段,迫切需要推进三个转变:一是就业工作重心从过去侧重于城镇就业转移到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上来;二是就业发展战略要从过去偏重于数量就业转移到素质就业上来;三是就业政策要从过去着重解决体制转轨遗留问题转移到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上来。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广东就业工作目标是力争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作者系广东省劳动保障厅培训就业处处长

  预计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缓慢上行,各类居民消费价格此消彼长,结构性波动特征继续加强,但价格总水平波动不会超过2%

  物价:升幅在2%以内

  陈励华

  去年,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在经历了上半年冲高后,下半年上涨势头逐步回落,基本恢复了温和上涨的态势,预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2.4%左右的区间运行。展望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将缓慢上行,各类居民消费价格此消彼长,结构性波动特征继续加强,价格总水平将在2%的区间内运行。

  去年物价总体走势前高后低逐步回稳

  据统计,去年1月—11月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较前年底的3.0%回落了0.7个百分点,较年中的2.8%回落了0.5个百分点,总体走势呈前高后低逐步回稳态势。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2.5%。预计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2.4%左右的区间运行。

  从分类看,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五升三降”。上升的有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下降的有衣着、医疗保健个人用品、交通及通讯。

  从全国来看,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涨幅较全国1.8%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区、市)涨幅从高到低的排序中,我省与山西、

福建并列第4。

  去年物价温和上涨主要由食品类价格拉动

  从去年市场价格走势看,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各种因素互相交织,左右着我省市场价格整体的运行方向。去年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化有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食品价格高位运行,成为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动力。经过两年多宏观调控,去年我省市场粮油价格渐趋平稳,价格涨幅已从2004年的16.8%大幅回落到4.8%,基本在高位上保持稳定,并相应地带动肉禽蛋、鲜菜、水产品等食品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1月—11月,食品类价格拉动全省CPI上涨了1.7个百分点,约占CPI总体涨幅的74%。如果剔除食品类价格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实际涨幅只有0.8%。

  二是“油荒”促油价飙升,下游产品水涨船高。去年1月—11月份,全省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5.1%和14.1%,民用液化石油气和管道燃气等下游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6.8%和11.1%,给百姓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是政策性涨价纷纷出台,调整幅度加大。去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除在4月份出现过一次同比上升4.2%外,其余月份均远离国家发改委“两条控制线”,加上7月份国家暂停“禁涨令”,各地公共服务产品价格调整的冲动纷纷释放,政策性涨价出台之多、幅度之大,是近几年较少见的。

  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缓慢上行,但价格总水平波动不会超过2%

  展望今年,市场物价将发生如下变化:

  首先,粮油价格相对平稳维持高位运行,大体保持目前的价格水平,食品类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力也将会进一步减弱。

  其次,

成品油供求矛盾突出,价格保持升势,预测将有10%—20%的升幅。

  再次,政策性调价压力陆续释放,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继续上浮,预测上升幅度将大于去年。

  综上所述,预计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缓慢上行,各类居民消费价格此消彼长,结构性波动特征继续加强,但价格总水平波动不会超过2%。

  高速度与低通胀落差太大,不利于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宏观调控四大指标之一的特殊作用,在今年的宏观调控决策取向中,要充分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处理好我省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通胀水平过低产生的问题。据初步测算,如果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从核心消费价格指数角度去预测,今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可能还要低。比较我省高速发展的经济情况,高速度与低通胀落差太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如何处理好价格体制改革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问题,把握好政策性调价的“度”。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应加以认真研究与解决。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消费价格处处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