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造业撑起北京工业半边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1:13 北京日报 | |||||||||
本报记者 孟为 2005年12月22日,世界第一汽车品牌———奔驰在北京正式下线上市,为北京工业辉煌2005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2005年,北京工业注定不会平凡。特大型企业首钢开始搬迁,在曹妃甸打开新蓝图;
以电子信息、汽车、机电、生物医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撑起北京工业半边天。 “现代”效应 1元产值带动上下游5元产出 去年8月30日,在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的基础上重组新生的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目前坐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奔驰公司厂区基本建成,第一期工程厂房占地面积为21万平方米,8万辆生产能力,是一座拥有世界汽车制造业最先进技术与制造水平、最优秀品牌和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现在,第一辆北京奔驰下线,奔驰项目成为北京汽车工业的又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北京现代的轿车、北汽福田的商用车、北京吉普的越野车,北京汽车的三大板块如今也正全速发力。 汽车行业密集度高、辐射作用大,它可以带动钢铁、塑料、化工、电子、橡胶等诸多产业,引发产业链效应。有调查表明,1亿元的汽车业产值,能带动5亿元上下游产值。同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汽车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容小视。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为首都经济找到了又一个支撑点———现代制造业,并将北京现代汽车项目作为北京振兴现代制造业的龙头项目。这个龙头不可小视,其主厂生产轿车20.9万辆,销售220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同时,伟世通、摩比斯等一批著名汽车配套生产企业也跟随现代,相继落户北京,汽车配套厂增至73家,国产化率达79%……一系列截止到去年11月的数字,标志着北京现代已带起了一条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新力量。 去年仅仅作为北京现代的配套就业人数就达到了2.5万人。 不仅现代,福田也是如此。近年来,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福田消化吸收了十多个濒临破产的国企老厂,吸纳就业9000余人,盘活存量资产近10亿元。北内五分厂、北京摩托车厂、怀柔冲压厂……这些当年经营困难的老国企,进入福田后显示出勃勃生机。 目前,以福田汽车为中心,一个生机勃勃的汽车产业群落已经形成,在京城,围绕着福田汽车的发展,汽车维修、餐饮、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也在周边快速兴起。 北京吉普Jeep4700、帕杰罗、欧兰德项目、北汽有限5万辆中低档SUV车项目等一批整车建设项目,北京江森座椅、延锋北京内饰件、伟斯通空调、蒙诺减振器、北齿重型变速器、北汽摩散热器出口基地、供销公司通顺物流基地、海拉车灯、福田4JB1环保发动机等一批重点零部件项目,已经全部竣工投产。北京奔驰轿车项目和北京吉普搬迁项目正在进行之中,预计2006年5月底投产。 2004年,北京汽车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8.5%,其产值已经占到北京工业总产值的9.8%。 “星网”模式资源节约型发展 去年10月17日,国际手机企业诺基亚为10年在华生产2亿部手机搞了个隆重的庆祝仪式,据称,2亿部手机中有一半以上出口到国际市场。依靠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诺基亚迅速超越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 依靠这样的高新技术产品,北京工业旧有的“傻大黑粗”的产品形象正向低耗能高附加值转变。 “高精尖”的高新技术逐渐渗透进现代制造业。诺基亚在亦庄兴建世界级的移动通信生产基地———星网(国际)工业园。该园区以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为核心,吸引了国内外近20家主要手机零配件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共同组建完整的产业链,整合资源和优化配置,目标是实现零库存运作和规模经济。 目前星网工业园已成为北京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之一,带动了超过100亿元的投资,创造了2万个就业机会,2004年销售额达到250亿元,5年累计实现税收10亿元,累计出口额达到328.4亿元。 由于在直接投资北京的同时,诺基亚将上下游产业链同时带到北京以整合资源、降低成本,目前“星网”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多个地方政府吸引投资时参照的范本。 中芯国际北京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也是目前惟一一条12英寸生产线,它的出现缩小了我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德信无线短短三年时间成为我国手机设计的领军企业,占据了国内90%以上的手机设计业务份额;联想通过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依靠高知识技术附加值低能耗的高端产品,北京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提升。 而能耗水平大幅下降。“十五”期间,北京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的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万元产值能耗从2000年的0.92吨标煤降至2004年的0.52吨标煤,万元增加值取水量从2000年的25.4吨降至2004年的8.48吨。 多点支撑产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去年2月20日零时,地处京西的首钢第一炼钢厂全面停产。首钢第一炼钢厂1964年12月投产,该厂的三座转炉曾被誉为“世界上转得最快的转炉”,为首钢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它的停产意味着中国前所未有的、规模最大的、最系统的城市特大型企业搬迁工程将正式启动。 “首钢作为高耗能企业,不适合北京的发展定位。北京资源禀赋条件依靠外援;首钢即便不搬迁,产业结构也面临调整。”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环保和节能的一票否决,使北京三环内企业陆续迁出。据统计,“九五”和“十五”期间,全市200多家企业都搬迁出去。但搬迁不是简单地位置迁移,比如首钢的搬迁,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新建,既保证经济效益不出现大的波动,又保证环境污染不会带到新的地方。 “污染企业搬迁,腾出资源空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北京市工促局负责人一语道破工业调整思路。 围绕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把不适应首都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产业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星网工业园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北一大隈为代表的机电产业……目前多点支撑的北京现代制造业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2004年,现代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已由2000年的50.2%提高到53.8%。 “十五”末期已基本建成国家级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及十个市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生产部分基本实施搬迁改造。一方面加快了城市中心区工业企业向郊区县转移的步伐,另一方面,全市工业有序向开发区(产业基地)集中,工业开发区(产业基地)整体聚集效应逐步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市28个开发区入区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02.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2%;实现工业增加值432.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4.4%;实现利润162.6亿元,实现税收50.25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的52.3%、23.7%。工业开发区(产业基地)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已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增长点。 回望五年,“高端化、轻型化”,北京工业在“十五”期间逐步明晰了发展方向。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做大汽车产业,扩充石化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业,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都市型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得到了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业也逐渐显现出对北京工业的拉动和贡献。 2001年至2004年,北京工业增长率年均为10.7%。全市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2774.2亿元,增至2004年的4880.9亿元,2005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5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4%。 北京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30%左右,2004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3.4%,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亦庄的星网工业园、京东方TFT显示园、奔驰汽车园;大兴的生物医药基地;通州的光机电基地;顺义的汽车基地、装备制造业、燕京食品饮料基地……走进“十一五”的北京工业,将会是一个多产业支撑的格局,是一幅令人充满遐想的图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