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长三角新闻排行榜 平实调整迈向十一五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0日 02:25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程惠建

  12月25日,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西子湖畔举行。三省市的“六巨头”陈良宇、韩正、李源潮、梁保华,习近平、吕祖善悉数出席。

  这无疑是2005年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收官之作,也必将为2006年乃至“十一五”期
间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定下基调。

  三省市领导提出,根据中央《建议》精神和两省一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十一五”应着重在科技合作、产业分工与协作等五个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透过这些“指导性意见”,我们依稀可以猜想,在赏景品茗之时,六位领导一定会谈及很多“实质性问题”、“明年需要着重推进的工作”。这些工作也许应该包括:洋山港一期开港后,长三角港口群之间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竞争合作关系;如何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快捷的交通网络,包括沪宁第二条高速、沪杭磁悬等等。相比于“指导性意见”,这些“实质性问题”似乎难度更大,因此需要领导“会诊”,科学决策。

  其实,可以想象六位主要领导的座谈气氛一定不错,因为,平稳发展是2005年长三角的主旋律,即使有一些难题,也只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成长中的烦恼。

  而这从今天本报评选出的长三角2005年十大新闻,也可见印证长三角一年的辉煌。最近,经过本报编辑部提名,长三角地区专家评议,我们选定2005年对长三角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十大新闻。

  透过十大新闻,我们也许能勾勒出2005年长三角发展的轮廓:长三角正在平实调整中稳步迈向2006年,迈向“十一五”。

  上榜十大新闻,除了三省市六巨头杭州聚首外,还包括:

  长三角被国家列为“十一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试点。6月,国家发改委会确定:在“十一五”规划中,成立“环渤海经济圈”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区域经济试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因此升格为国家战略。

  国家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求浦东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浦东,再次被推向中国改革的前沿。

  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获得通过。12月1日,国际展览局第138次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代表团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备进展情况的报告。依此,上海世博局开始招商、招展和招客工作。长三角世博经济圈不断升温。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落户上海。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举行揭牌仪式。央行市场运作、业务拓展、执行职能移师上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全面提速。

  此外,2005年还有两条足以引起担忧的新闻:一是长三角高企的商务成本造成一些台商北移西进,甚至有人称“长三角将成台商的新鸡肋”。二是3月起陆续出台的房产新政造成长三角尤其是上海房地产业出现动荡,有人以此将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下滑归咎于房地产业。

  还有两条新闻,我们现在还无法用传统的正面新闻或负面新闻来界定:其一是,长三角经济协调会年会面对江苏淮安、安徽马鞍山等城市的真情表白无动于衷,称“长三角暂不扩容”。其二是,就在举世瞩目的上海洋山港一期工程开港后短短数日,浙江宣布:宁波舟山两港合并。同床异梦的长三角港口群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2005,对长三角来说,还是一个“平安年”。一年来,矿难、爆炸、污染、洪灾、禽流感,所有这些似乎都与长三角不相干,仅是夏秋季节几场“有惊小险”的台风,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的麻烦。沪苏浙三省市(尤其是浙江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使得台风并未给长三角经济造成很大影响。这也许正是台风能上榜十大新闻的原因吧。

  2005年,也许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态势最好的一年。两省一市的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深化,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水平逐步提升,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三省市都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花了大量气力,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三省市主要经济指标无一例外地下滑。

  虽然有人称之为“长三角经济疲态”,但是,我们更愿意将这一现象理解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盘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阵痛。长期以来,长三角地方政府沉湎于“世界制造业基地”的虚幻中,片面追求GDP增长,不注重提升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地区经济增长后劲不足。调整阵痛带来的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正是说明三省市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明年是长三角“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长三角的发展将会机遇与挑战并存。两省一市和长三角16城市将在合作层次、合作领域和合作机制上必将有新开拓,尤其是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同构建交通网络、打造长三角物流中心,合作发展服务业,建立长三角“环保联盟”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我们期待,明年长三角会有更多令人振奋的消息不断传出。

  国家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上榜理由】

  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问题,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会议认为,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继续做好有关专项改革试点的同时,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相关经验,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要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把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结合起来,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推动全国改革起示范作用”。

  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在浦东先行先试的9项措施。这9项措施在外汇管理方式适应企业境内资金流动、跨境资金运作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质性启动。

  (程惠建)

  【专家声音】

  上海社科院博士王泠一

  浦东先试符合国家战略。15年来,浦东对长三角地区、对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还有待完善,经济运行和增长方式还有很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配套的地方,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特征还比较明显。从各个角度来衡量,经过15年的改革和发展,浦东迫切需要第二次创新。

  台商出现北移西进倾向

  【上榜理由】

  华东地区土地逐渐饱和,缺水缺电现象日趋严重,不少台商亟思寻求新据点,由南方与华东北移的台商数目确实增加不少,包括昆山、深圳、上海一带都有不少台商北上山东、东北等地了解投资环境,新一波台商迁徙正在成形。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台商表示,刚开始到祖国大陆投资,他与多数台商一样,选在交通便利的上海地区,经营之初,也确实因为上海有地利之便,拓展速度相当快。不过,这几年来,上海地区地价攀升,圈地不易,缺水缺电现象日益严重,人力成本也逐渐上扬,让他思考转移到其他地区的可能性。

  该台商还告诉记者,多次考察之后,他选定了山东。选上这个地方,主要是看中山东的投资环境。他说,山东产煤,燃料齐全,光是燃料成本就能降低12%。电厂也多,估计未来5到10年内,不会出现缺水缺电现象,资源取得的成本也较上海地区低廉,所以决定落脚山东。

  据了解,近年来,由南方北移山东的台商数目确实增加不少,包括昆山、深圳、上海一带都有不少台商北上了解山东的投资环境。主要是因为南方土地取得日渐不易,人工成本日渐攀升,台商亟欲寻找合适的投资区块。

  (谢静)

  【专家声音】

  在研究祖国大陆台商的投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厂平均要在一个地方待七年以上,才有信心在第二个区位上进行投资。基本上来说,台商应否北移或西进,做加工出口的台商,和珠三角、长三角为内销市场的台商,两者需求并不相同。

  勇于冒险的台湾中小企业在落地珠三角、长三角多年后,有没有动力再来一次大迁移?这要看推力和拉力。眼前投资环境恶化是推力,但新的拉力在哪里?特别是华南的台商大多已形成产业链,在福州附近,跟着中华汽车过去的协力厂就有35家,牵一发动全身,必须谨慎考量。

  世博助推长三角经济联动

  【上榜理由】

  2005年1月18日,新年伊始,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说:“今年上半年,世博方面计划召开一次动员会,邀请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主管领导参加,充分调动各地参展的积极性。届时,长三角联动,乃至全国联动筹办参与世博会的机制有望建成。”

  果然,2005年,上海借世博筹备的东风,与长三角城市展开密切合作、互动,共同筹划发展大计。3月2日,长三角16个城市驻沪办事处负责人聚集一堂,就各城市如何捕捉世博商机展开讨论。与会代表共同呼吁早日建立世博联动机制。8月18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主办的“对接世博、服务世博、发展世博经济”工作座谈会再次以世博的名义把长三角城市联系起来。

  12月1日,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38次成员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世博注册报告,标志着上海世博招商、招展和招客活动全面启动,同时正式拉开了世博长三角经济合作的大幕。

  尽管世博的筹备工作确实起到加强长三角城市互动的作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世博联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个工作可能还要留到2006年。

  (刘洋)

  【专家声音】

  上海市浦东新区综合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正德

  世博不仅是上海的世博,更是长三角的世博。世博在上海召开一定会对周边城市构成影响,这自然就督促长三角各城市建立世博联动机制。长三角各城市将从世博中获利。但是,由于各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不一致,所以真正形成世博长三角联动机制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协调过程。

  长三角规划纳入“十一五”计划

  【上榜理由】

  长三角联席会议由来已久,但关涉城际交通、人才流动等问题,绝不是一地闭门思策就能解决的,但由于政策壁垒的沉疴,很多问题是看得见,却无法妥善解决。而这次,在国家层面的规划、协调下,很多地方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可以解决的机会。

  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召开座谈会,正式启动了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区域的区域规划工作。最近,在杭州举行的长三角三省市领导座谈会上,大家又进一步提出,应根据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精神和两省一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强交流与合作。

  该区域规划将包括九方面内容。一、区域的整体定位以及各城市的职能与分工;二、城镇体系发展和城镇布局;三、港口、机场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发展目标、方向;五、水、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灾害防治;七、科教信息资源整合与人力资源开发;八、对外开放与市场体系建设;九、其他一些需要跨省区规划解决的问题。

  (邵一乙)

  【专家声音】

  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

  产业结构趋同的背后是行政分割造成的城市功能趋同,各个城市没有在区域经济中形成明确、合理的功能定位,都是什么对地方经济有利就做什么,城市之间就是结构趋同化竞争。只有通过整体规划,此类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房地产业被疑拖累经济

  【上榜理由】

  素有“上海生病、全国吃药”之说的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与其说是针对全国,不如说是害怕房地产业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而其中最大的担忧则是,长三角房价严重偏离了市场基础价值,大大超过居民的承受能力。浙江全省平均的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已经高达10倍,杭州市的房价收入比更是达到12倍,如果不包括萧山、余杭,杭州的房价收入比为15倍,远远高于国际上所认可房价高于居民年收入3至6倍的标准。既然老百姓买不起房子,那么长三角的楼盘又被谁买去了呢?答案只有一个:投机和投资者,尤其是高档楼盘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其中不乏国外的热钱。

  调查表明:对于推高上海房价的国际热钱,实际上多为境外居民手里的闲散资金。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外资在房地产总投资中所占比重只有3.5%左右,但在高端市场这一比例却高达40%。

  于是,争锋的焦点变成:高位运转的长三角楼市以及仍然以众人难以想象的增速飙升的长三角房价,在足以让外界目瞪口呆的同时,也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邓旭)

  【专家声音】

  南京市建委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陆玉龙

  并不存在房地产可能拖垮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对于中国,尤其对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而言,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土地收益来加快城市建设的速度,虽然对于绝大部分城市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这也是一条必然要走过的道路。无论如何,有目共睹的是:楼市拉动了长三角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政府收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洋山港一期引发港群整合潮

  【上榜理由】

  2005年对于长三角港群来说是惊天动地的一年。洋山港的开港,宁波、舟山两港的合并,江苏沿江港口歃血为盟,整合成为了长三角港群的主基调。

  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的开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一步。为了在国际分工和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主动权,上海必须要拥有一个如洋山这样的国际化良港。

  舟山群岛之畔似乎从未如2005年12月这般的喧闹。洋山开港大戏尚在上演,又传出宁波、舟山两港合并的消息。酝酿已久的宁波—舟山港横空出世。无论人们抱着赞同或怀疑的种种眼光,无论人们谈论着沪浙港口之争的种种可能,原本一山二虎的格局终被打破,浙江沿海港口资源有望实现整合,从而该海域内的岸线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利用。

  穿过江苏境内的长江边,大小港口星罗棋布。彼此竞争的态势陪伴各港口发展的始终。2005年10月,江苏沿江8市的港口企业、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物流园区、港口管理局等126家单位缔结同盟。此举将有利于控制沿江港口的无序竞争,转而形成合力,共同接轨上海。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在2005年有了长足的突破。长三角各港口资源配置的进一步完善,将使这个宏伟的计划迈出坚实的一步。

  (邵一乙)

  【专家声音】

  上海海事大学水运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寿建敏

  将来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有一个理想化的分工。上海作为国际航运软环境中心,将为整个长三角的港群提供现代服务、金融支持等更优良的软环境。而国际航运装卸中心的职能将由宁波、舟山的港口的行使,那边将承接大量的货物装卸。还有一个分工是国际航运产业支持中心。这其实要包括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广阔的腹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港口都将承担这种功能。显然,这是一种完美理想化的分工模式,要实现这一模式必须具备长三角产业高度发展这样一个前提。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揭牌

  【上榜理由】

  2005年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揭牌仪式在上海浦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2005年度中国金融业的又一件大事,如潮的掌声不仅送给了央行二总部这一新的央行分支机构,也送给了上海,送给了长三角。

  央行二总部落户上海后,央行的决策和执行职能将适度分离,货币职能、决策职能在北京,而市场运作、业务拓展、执行职能移师上海。上海总部将行使五大职能,包括组织实施公开市场操作、金融市场监管、管理国家黄金储备、金融分析研究、金融产品研发交易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

  出任央行二总部主任的央行副行长项俊波表示,设立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不仅能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决策与操作体系,提高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上海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业乃至亚太地区金融的整体影响力,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徐海慧)

  【专家声音】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谈儒勇

  央行二总部落户上海,不仅能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且对于推动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跨区域互动方面,上海市的相关部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央行二总部作为一个领导机构,具有跨区域调配资源的权力,因此二总部落户上海,对于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区域的其他城市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以及长三角金融业合理布局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省市领导座谈会在杭举行

  【上榜理由】

  2005年,沪苏浙三省市主要领导互访频繁。最令人关注的还是,12月25日在杭州举行的长三角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梁保华,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等出席会议,共商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大计。

  这次座谈会是在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谋划“十一五”发展的大背景下举行的。两省一市主要领导会聚一堂,交流三省市“十一五”的发展思路和明年开局起步的工作打算,同时讨论“十一五”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总体思路和明年需要着重推进的工作。

  会议认为,近几年来,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对全国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特别是去年以来,两省一市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与此同时,两省一市的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深化,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水平逐步提升,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两省一市共同努力的结果。

  (邵一乙)

  【专家声音】

  上海社科院博士王泠一

  三省市六位主要领导杭州聚首,必将为明年区域合作定下基调。加上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长三角区域规划将付诸实施,可以预见,明年长三角合作举动会更多,层次会更高。

  当然,不能奢望所有沉疴能一次性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仍将会任重道远。

  扩容难中有破

  【上榜理由】

  2005年10月22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6次会议在南通召开,会前,上海市政府协作办经贸处副处长陈晓云介绍,除了2004年已经递交申请的安徽合肥和马鞍山、浙江金华和衢州、江苏盐城和淮安6个城市,江苏的徐州和连云港,安徽的滁州和芜湖成为希望跨入长三角门槛的4个新成员。

  然而,10个城市的呼声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回应。考虑到与“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16个城市的说法衔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迟迟没有接纳新会员。另外,接纳新城市后,长三角区域可能涉及沪苏浙皖4省,合作的级别和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改变,这加大了长三角扩容的难度。长三角扩容似乎看来遥遥无期。

  11月15日,长三角扩容终于等来新动向。在杭州召开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作为列席代表的安徽省,详细陈述了安徽融入长三角区域的现实条件、未来可能等情况,得到初步认可。11月底,安徽省受邀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相关会议,成功入围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将其长三角城镇群规划主要参与者的范围由“两省一市”扩展到了“三省一市”。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三角扩容,但是,应该可以看成未来长三角可能扩容的一个信号。

  (刘洋)

  【专家声音】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兆安

  长三角扩容应该由区域内市场内在力量推动。如果长三角的综合经济实力、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达到一定程度,区域自然会扩容。但是,从地理和行政意义上来说,长三角应该有边界,不能无限扩展下去。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泛珠三角”,引入“泛长三角”的概念。

  成功抵御台风袭击

  【专家声音】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洁行

  浙江省政府对于台风袭击做了提前准备,并在“卡努”抵达前将沿海105万居民紧急转移,原因是沿海地区房屋结构比较陈旧。目前,浙江省受灾地区已经基本恢复正常,所有被转移居民入秋前就全部迁入新家。而居民的灾后房屋维修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上榜理由】

  今年7月中旬至10月上旬之间,长三角连续遭受了5号、9号、13号、15号、19号等5个强台风的袭击,其中浙江受灾尤为严重。据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的数据,仅前4次台风就造成浙江省直接经济损失251.5亿元,其中“

海棠”卷走72.2亿元,“
麦莎
”65.6亿元,“泰利”34.2亿元,“卡努”79.5亿元。此外,江苏省和上海市也在不同程度遭受台风侵袭。

  为了抵御150年未遇的“卡努”台风,浙江省首次发布国内首个重大气象灾害2级预警应急响应命令,全省紧急转移群众105万人,此外,江苏省政府也下令转移7万人。当美国新奥尔良人被飓风“卡特里娜”吹得支离破碎时,长三角的居民也正在与“卡努”台风斗争。所幸的是,浙江、江苏省政府及时转移居民,将经济、人员损失数控制在最低。

  另一方面,连续遭受5次强台风袭击后,浙江省政府决定将从2006年开始把每年5月份的第4个星期设为防台风“预案演练周”。

  (张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