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银行业开放前夜 国际资本出狠招布阵(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9日 03:36 每日经济新闻

  本报特别绘制国际资本布阵图

中国银行业开放前夜国际资本出狠招布阵(图)

“布阵图”(点击可查看大图。)

    冯桔 每日经济新闻

  2006年银行业全面开放前夕,外资银行也加紧在中国市场排兵布阵。外资对于中国银
行业的渗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外资的进入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我们分别选取汇丰、淡马锡和深发展作为投资方和受资方的样本,通过银行业的个案来折射出这一轮外资行与中资行互动式竞争中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深发展:外资掌控中资行的“管理标本”

  韦杰夫上任后,建立了垂直管理制度,由各分行贷款经理直接向总部汇报。仅在深发展宣布这一政策后一周,银行监管当局就发出一份通告,要求其他银行也实施相同制度

  昨日,深发展(000001,SZ)收盘报在6.17元,前三季度每股收益达到0.19元,呈现突破上扬态势。市场普遍认为深发展在新桥投资入主并实际掌控经营权之后,基本面出现“拐点”。

  2005是中国银行业的大考之年,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深发展的2005更具有“标本意义”。2005年第一季度,深发展就任命了来自美国的蓝德彰和韦杰夫任董事长和行长,开辟了外资执掌中资行的新历史。在9月底,又引入GE消费金融集团,使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迅速达标。

  在外资———美国新桥投资集团进入并领衔改造之前,它的资产状况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排在最末。韦杰夫上任后对深发展的行政人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大多数中资银行一样,深圳发展银行也有大量的不良贷款,过去分行行长在批准贷款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一制度有利于增加贷款额,而分行工作人员的奖金也会随之上升。韦杰夫认为,这样虽然能够起到激励作用,但也会带来短视后果。

  为了对贷款风险加以控制,韦杰夫建立了垂直管理制度,由各分行贷款经理直接向总部汇报。在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这一政策后的一周,银行监管当局就发出了一份通告,要求其他银行也实行相同制度。另外,韦杰夫还改善了深圳发展银行人事部门运作,加强了内部

审计工作,并且颁布了一套新的行为准则。深圳发展银行还在准备一个新的会计信息系统。而和GE达成合作协议后,将投资1亿美元开发新的消费信贷产品。

  现在深圳发展银行资本充足率已从2.3%上升到3.3%。韦杰夫说,当资本充足率达到4%之后,银行就能够发次级债,使资本充足率上升到6%。这虽然还没有达到2007年资本充足率8%的目标,但他表示“前景是乐观的”。

  汇丰:50亿美元投资用足政策

  政策允许入股中资行多少比例就入股多少比例,银行业开放到哪个城市就把分行开到哪个城市,政策允许做哪项业务就申请哪项业务。过去的一年里,汇丰银行一系列大手笔的资本和运营动作,都是“用足政策上限”策略的完美体现

  昨日,汇丰银行宣布入股越南第三大股份制银行———科技及商业股份银行(Techcom bank)10%,作价2750亿越南盾(相当1730万美元)。事实上,这只是汇丰银行亚洲市场积极扩张战略的一个缩影,而作为汇丰最为重视的中国市场,截至目前,汇丰已经在内地投入了超过50亿美元的巨资。

  自2000年汇丰银行将中国区总部由香港迁至上海,汇丰通过自身分行网络的扩张,以及不断地在银行、基金公司、保险等行业寻找内地伙伴,进行股权投资,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掘金内地业务的领跑者。

  无论是汇丰银行亚太区主席郑海泉、还是执行董事王冬胜、中国业务CEO翁富泽,他们都对《每日经济新闻》表述过汇丰银行内地业务的根本策略:上限投资。只要国内监管机构允许,汇丰都会在第一时间内积极争取,力争最大的机会。

  今年6月成功在港上市的交通银行,汇丰拥有目前单一外资股东最高19.9%的股份,同时还得到监管层的默许,在未来政策许可下可增持到40%,获得相对控股的地位。

  而今年11月获批的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汇丰“上限投资”的最好体现,因为在去年9月,汇丰便宣布牵手山西信托成立合资基金公司,汇丰在合资公司中持有33%的股权是当时的最高限额。在新公司申请执照期间,中国金融政策进一步开放,外资在合资基金公司的持股上限由33%上升至49%。汇丰表示,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汇丰又重新申请增大在合资公司中的股权。汇丰在新公司中持股49%,并计划在明年初推出新基金。

  在保险领域,汇丰已成为平安保险第一大股东,但汇丰在发展非寿险业务方面亦有所考虑。汇丰高层曾表示,从国际保险集团的经营看,一家机构可以和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合作寿险和非寿险业务,因此汇丰和平安的合作并不意味着不能再和其他机构合作。

  恒生银行执行董事柯清辉表示,与母公司汇丰联手寻找内地保险公司合资组建新公司的计划有可能出现变化,汇丰将单独寻找一家内地合作伙伴。

  汇丰执行董事王冬胜曾这样解释目前在内地“四处开花”的投资行为,“中国银行业开放的过程中,开一点门我们就进去———我们不知道哪一扇门会打开,所以‘女朋友’就多了一些。因此我们希望,将来能够有看得到的方向,与管理部门多一点沟通和讨论。”

  淡马锡:借入股更换资产组合

  淡马锡2005年将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兴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目前的投资取向上看,淡马锡还无意获取中国银行业控制权,但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以确保其在中国每年10%的回报率则是淡马锡的真实意图所在

  淡马锡入股中行最终还是获得了“皆大欢喜”的结果。近日有消息表示,中行将向淡马锡发售5%的新股,这一方案已经获得汇金公司同意。对于成功“搭车”中国银行业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的淡马锡而言,这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今年10月,建行香港上市,成功融资超过70亿美元,但由于其公开招股价两倍于战略投资者的入股价,引发了各界争论不休的“国有银行贱卖论”,使得已入股建行5.1%股份,同时又有意于入股中行的淡马锡立刻成为“贱卖论”的焦点。

  淡马锡在2005年将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兴趣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中国银行业独特的境外投资者,目前已经购入民生银行5%股权,建行5.1%的股权。业内分析,淡马锡过去的投资多集中于美元资产,而美元汇率正在走下坡路。相反,人民币的短期走势极被看好。淡马锡是在这一轮中国银行加速改革的进程中,大举进入中国银行业。

  淡马锡是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基本上把持了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命脉,直接掌控23家企业,间接控制的企业达2000余家;在新加坡10家规模最大的企业中,淡马锡涉足7家;淡马锡拥有的上市资产的市值占到新加坡股市总市值的1/3左右。

  从目前的投资取向上看,淡马锡还无意获取中国银行业控制权,但通过对中国银行业的注资以确保其在中国每年10%的回报率则是淡马锡的真实意图所在。

  专家视点

  谢平:国有银行存在制度性折扣

  在中金公司成立10周年的年会上,汇金总经理谢平表示,在中、建两行的引资谈判中,有五大问题成为制度性折扣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不到位的时候,有许多模糊地方,按照标准市场经济准则价格看,不得不承认有制度性折扣。”

  历史和体制因素给国有银行造成的社保问题、沿袭数十年的国有银行高管的行政任命方式、频发的经济丑闻、政府干预和外方不能控股的限制,都成为海外投资者谈判时要求折扣的筹码。

  国有商业银行在网络、客户和市场覆盖方面占有的绝对优势,令外资银行自叹弗如,这既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又是他们希望参与合作的最大动力。

  谢平表示,在谈判过程中,外方无一不希望在业务上与国有银行合作,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包括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私人理财、保险、外汇业务等各个方面。几乎每位外资战略投资者首先提出的业务合作就是信用卡,甚至希望办信用卡合资公司。

  汪建熙:引资意在改善公司治理

  此前清华大学一场小型学术交流会议上,汇金公司副董事长汪建熙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引入外资和海外上市的步伐的确有点快,但由于国有银行面临的形势是非常严峻而且紧迫的,必须要尽快建成商业化的现代银行才能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交行引入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成功在香港上市后,受到公众股东监督,国际投资者关注,真正进入金融全球化的轨道。

  由此不难看出,在汇金公司看来,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并不完全在于补充资本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和金融创新能力,运作海外上市,通过市场压力,证券市场透明度的约束,通过证券监管当局对上市公司的严格要求,通过股价的变化,通过媒体对银行经营行为的高度关注,形成对高管人员的压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胡祖六:过分担忧金融安全非理性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胡祖六在12月份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就外资与中国金融安全的关系发表演讲,直指担忧国际金融资本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其操纵或控制中国金融体系的不良企图,实在是杞人忧天。

  胡祖六担忧这种这种非理性的恐惧一旦影响到政策层面,则可能真正地损害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中国有可能失去一个千载良机,即有效利用国际战略投资来加快推进中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重组改革,从而帮助中国金融体系变得更健康,更有效率和更有国际

竞争力

  陈昌华:越开放外资效应越正面

  瑞士一波中国研究部主管陈昌华日前撰文探讨外资在中国金融开放中扮演的角色,鲜明提出其观点:在越开放、越没有政府人为影响的环境中,外资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便越正面。而无中生有的负面评价可能拖累中国银行业改革进度。

  陈昌华认为,“贱卖”银行一说,是保护主义惹的祸。如果中国政府在开放之初就容许海内外不同类型的资本进入银行领域竞争,四大银行可能早就把贷款和风险分析等做好了,根本无须政府埋单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陈昌华进一步表示,外国投资者并不神圣,获利是其目的,其行为会因中国政府定下的游戏规则而改变。但有一点是没有什么大变化的,就是在越开放、越没有政府人为影响的环境中,外资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便越正面。冯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3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