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1-11月甘肃物价增势平稳 农资价格同比涨9.3%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10:55 国家统计局网站

  今年以来,甘肃省国民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物价”的良好的发展势头,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平稳温和上涨。1-11月份,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3%。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0.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6.7%。

  一、物价运行的走势与特点

  今年前11个月,甘肃省居民消费价格呈现“波浪型”走势,最高点为11月的102.4,最低点为6月101.0,见下图。

  1-11月物价运行的主要特点是:食品类、医疗服务、交通费用、居住等价格有所上涨。衣着、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等工业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商品零售价格继续负增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回落,但仍在高位运行。

  1、五大价格看涨:即食品类、医疗服务、交通费用、教育、居住价格上涨

  鲜菜鲜果价格拉动食品价格上涨。11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但环比上涨达1.3%,累计上涨1.2%。由于季节性因素影响,鲜菜鲜果价格本月上涨幅度较大,鲜菜价格环比上涨18.2%,鲜果环比价格上涨3.1%。鲜菜、鲜果价格上涨拉动食品价格上涨1.78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累计上涨3.0%。从4月份以来,随着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性上调,甘肃省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持续上涨,11月份,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同比上涨高达33.4%,环比上涨0.8%,累计上涨17.2%。

  能源价格高压下交通费用看涨。11月份,在能源价格高压下交通费用看涨,车用燃料中汽油、

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2%、17.6%,累计分别上涨10.3%、14.9%。市区公共交通价格同比上涨3.0%,环比上涨0.5%,累计上涨0.8%,主要是部分城市调整了公共汽车票和出租汽车费用,使公共汽车票同比上涨1.9%,环比上涨0.6%累计上涨0.6%;出租汽车费同比上涨5.0%,环比上涨0.5%,累计上涨1.0%。而长途汽车费同比上涨13.1%,环比上涨1.6%,累计上涨13.0%。

  教育文化价格有所上涨。今年以来,甘肃省教育收费统一实行一费制即由过去的分期、分步收费现转变为开学一次性收费。使甘肃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有所上涨。1-11月,累计上涨3.7%。其中,学杂托幼费同比上涨15.1%,累计上涨11.7%。学杂费上涨主要是对原“杂费”上调了20%。另外按规定增收或调高了“信息技术教育费”收费标准。

  居住类价格因水、电、燃料价格上涨而上涨。在居住类价格中,由于在甘肃省范围内调整了民用水、电价,以及液化石油气价格随市场波动影响而看涨。11月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4%,环比上涨0.9%,累计上涨9.5%。其中,水价同比上涨5.8%,环比上涨1.4%,累计上涨16.8%;电价同比上涨4.0%,环比上涨0.1%,累计上涨1.9%;液化石油气价格同比上涨10.3%,环比上涨2.2%,累计上涨18.1%。

  2、三大价格看跌,即衣着、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等工业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

  1-11月份,衣着、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等工业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其中衣着价格累计下降2.8%;烟酒及用品价格累计下降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累计下降0.6%。

  3、一大关注点看落,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继续回落

  11月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6.7%,环比下降0.5%,累计上涨9.3%。涨幅自8月份起开始回落,目前已从两位数增长降为个位数增长。从环比价格看,饲料、农药及农药械、农用机油价格微涨,其余类别价格呈持平或略降之势。但从全年农资价格运行情况看,农资价格涨幅仍在高位运行,这对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二、与西部各省比较

  1-10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甘肃上涨1.6%,在全国位居第14位。在西部12省中,甘肃居民消费价格低于广西、内蒙和四川,位居第4位。

  三、对今年主要看点:农资价涨、粮食价跌的相关分析

  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化肥、农药、农用机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然而因供求关系有所好转引发粮价持续回落,这一问题再一次把农民“多收三五斗”的喜悦冲淡了。今年以来,农资价格依然有较大幅度上涨。止10月份,全国农资价格累计上涨9.1%,甘肃上涨9.5%,甘肃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

  1、成本不断上升,粮食价格为何不升反降?

  油价上涨引起的运输成本上升等等都在增加农业的生产成本。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食品价格比去年普遍上涨的情况下,10月份全国粮食价格却同比下降了0.8%。从甘肃来说,到11月,粮食价格已下降0.5%。

  从粮食企业看:2003年末以来粮价已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上涨,粮食企业普遍认为粮价再次上涨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所以入市收购的积极性不高。而且部分粮食企业去年较高价位收购的粮食,今年以来销售不畅。

  从农民群体看:农民在粮食价格形成中处于明显弱势,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市场力量,再加上普遍缺乏市场信息,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粮价。

  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价格下跌与国际粮价2003年以来一直稳中有跌也有很大关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粮食价格的稳步下跌,必然影响国内的粮食采购,最终导致国际国内价格趋同,国内粮食下跌。

  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要提高补贴水平。大幅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的补贴。”但是,发改委《2005年农村经济绿皮书》发布会上就指出,今年农村粮食直补130亿元,增量只有14亿元。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非常有限。更何况,农民今年面对的是能源价格上涨、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价格回落等三重利空因素。

  2、粮食的“粮食”:化肥价格缘何其上涨难以控制?

  近年来,我国一直对尿素等主要农资实行限价管制,目的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稳定化肥市场的文件,明确对化肥批发、零售环节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最高限价控制,同时政府拿出专项财政资金补贴农资生产企业,并给予税收、用电、运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2004年,财政仅直接用于化肥企业的资金就高达7亿多元。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这些政策的收效并不大,2005年甘肃省化肥价格比上年上涨近15%,达到了近10年的次高位(2004年为15.1%)。农业部的数字表明:农资涨价使全国农民增加生产费用390亿元,粮食平均每亩物质费用投入比上一年增加20-40元,部分抵消了粮食直补等扶持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近两年来化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成本推动及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内煤炭及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运力紧张,造成化肥和农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是化肥价格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导致国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尿素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价格也持续大幅上涨并维持在每吨200美元以上的高位,最高突破过250美元,这种生产成本推动农资价格上扬的趋势,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化肥企业很难保持低价位运行。2004年以来,国内化肥生产企业纷纷以原材料、燃料、运输价格的不断上涨为由,请求政府提高最高限价。于是,从2004年12月1日起将尿素价格由1400元/吨提高到1500元/吨,上浮幅度为10%。

  第二,从流通环节看,化肥市场经营方式变化带来一定的影响。农资供应的季节性较强,近年来随着农资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民购肥习惯的改变,农资储备期相应拉长,所需资金更大。同时,生产厂家出厂价格不稳定,有时出现“淡季”价格高于“旺季”的不正常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农资商品的“淡储旺供”的工作,此外,有些生产厂家取消了往年的赊销方式,普遍采取现金结算或提高预交款比例,受储备金限制,化肥储备数量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化肥主要用户的广大农民是弱势群体,由于其信息相对闭塞,因此其购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经销商。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我国农资营销渠道为经销商所控制,化肥市场管理不够规范,某些不法经销商正是利用这种位置牟取暴利。

  第三,从使用环节看,农资商品季节性需求带来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接连出台粮食直补及取消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物积极性。粮食生产的扩大拉动了化肥等农资的需求,去年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使得很多农户持观望心理,延迟购买,导致2005年春播备耕时期农资需求过于集中,农资价格再度上涨。

  四、几点建议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局,同时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立足点。重视和妥善处理农资与涉农服务价格上涨应成为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的内容,否则,会使农民对中央惠农政策的有效性产生怀疑,挫伤他们发展农业、特别是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对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解决农用生产资料与涉农服务价格上涨的问题,政府是可以有作为的。一方面,要在落实中央各项政策措施上下功夫,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把政策的好处和实惠不折不扣地落实给农民。

  2、要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下功夫,通过采取严格保护耕地、实施优质粮工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把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统一起来,努力走出一条增产和增收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来源:甘肃省统计局)

  附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