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1月对外直接投资56亿美元 十一五还将大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7日 01:18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王羚 发自北京 遭受产能过剩和能源紧张双重压力的部分中国企业正在寻求突围方向,海外投资或将成为重要的应对之策。 产能过剩压力
商务部昨日公布的最新数字表明,今年1至11月份,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55亿美元的投资额。据专家预测,这一数字在“十一五”期间将会有更大的增长。 据商务部提供的信息,在走出去的主体方面,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信息和通讯业、采矿业和制造业成为今年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占对外投资总额的90%以上。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高辉清认为,相关产业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周期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有一个大思路,提前进行预调整。 在一些专家眼里,支持企业到海外投资将是预调整的措施之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表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海外投资将会有比较大的增长。 她将国内部分产能的过剩、开放带来的竞争力以及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视做中国海外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因。 统计数字表明,亚洲地区仍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外直接投资的66%、对外承包工程的42%和对外劳务合作的54%集中在亚洲。不过,今年1至11月份,中国对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直接投资增幅在80%以上,对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在60%以上。 “走出去”不能“一窝蜂” 此前商务部研究院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为数众多的海外投资行为中,真正赢利的只有三成左右。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虽然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很大,但是就企业个体来说,规模不算大,抗风险能力也不够强,面对海外投资的资金风险、政策风险等等,准备还不够充分。 “我不赞成企业一窝蜂出去,一些国内过剩的产业,在国外可能也是过剩的,所以不能利用政策主导来推动企业出去,而是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让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市场。”何茂春说。 商务部相关人士表示,对于海外投资的诸多风险,商务部已经充分考虑。今年以来已经逐步完善了“走出去”的支持促进体系。一方面加强了与有关银行、保险机构的协调,继续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完善了“走出去”的监管与保障体系,比如加快境外中资商会组织建设,改革对外投资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手续,为地方企业提供便利等。 “‘走出去’的支持和促进体系在‘十一五’期间都会有进一步的完善,更有效地帮助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上述人士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