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东北还有多少铁西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4日 16:39 经济观察报

  孙立平/文

  最近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曾经独步全国的辽宁足球队陷入空前的困境:先是赵本山声称退出辽足;接着是与土耳其外援泰瑞克的官司;紧接着因拖欠600万税款,辽宁队被沈阳市地税局列入欠税企业名单,如不能按期补缴税款,相应资产就将被扣押;最近的消息是,主赞助商中誉汽车也准备退出。有媒体将今日的辽宁足球,称之为中国足球的“铁西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足球就是整个东北经济的缩影:过去的辉煌、空前的困境、转型的艰难。

  自信与方寸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一度成为

中国经济的火车头。但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东北经济发展脚步蹒跚。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周边地区的加速发展相比,东北地区明显落后,其在全国经济中占的比重不断降低。一个经常被人们引用的数据是: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今天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

  东北的困境来源于哪里?有人说是东北过去丰富的工业资源已经枯竭,有人说是东北最为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其活力,还有人认为东北特有的地方性文化先天的就不适合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这些因素当然都是不能否认的,而且,人们还可以找出更多诸如此类的原因,比如在对其他地区实施种种优惠政策的同时,对东北的发展则缺少政策性支持;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从东北地区“抽血”的财政税收政策到不久前一直延续等。

  但我认为更根本的是,东北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失去了自信,乱了方寸。如果说由一个小品演员来挽救辽宁足球是“病急乱投医”的话,在过去20多年间,东北则是在落后的焦虑和发展的急躁中乱了方寸。

  回顾一下过去20多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东北更多地是跟着国内主导性改革和发展模式在后边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一些地方获得了成功,东北也跟着热火朝天地搞乡镇企业;全国在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东北也在轰轰烈烈地搞第三产业;其他地方在搞新技术革命,发展计算机和网络产业的时候,东北也到处是新科技园区;全国在搞减员增效的时候,东北则在更大规模地减员增效;东部沿海地区在搞民营化的时候,东北的民营化也在如火如荼。不能说其中的哪个措施一定是错的,问题是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东北自己的优势被忽略了,定位模糊了。如在东北的某个省,一会将自己定位在工业大省,一会儿将自己定位在农业大省,一会儿又将自己定位在旅游大省。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过去两年东北振兴的过程中,重拾自信并在肯定自身优势基础上寻找准确的定位就显得异常重要。也正是这一点,赋予东北振兴以良好的开端。在这次东北振兴中,作为战略决策的首要内容之一,就是明确发挥东北已有的优势,把东北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并以此为基础使东北逐步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之后中国的第四增长极。新的定位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到2004年底,辽宁省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两大基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0.4%和 23.4%;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优势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率为70.4%;黑龙江省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销售收入增长2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幅7.6个百分点。

  输血与机制的再造

  久病沉疴,毫无疑问,振兴东北确实需要雄厚的资金为依托。而且,公正地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产品都是无偿调拨的,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东北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对一些地区实行政策优惠的同时,东北仍然以过重的税负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因此,自从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提出之后,国家发改委就敲定了“振兴东北”的首批百个项目,总投资额61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项目将享受国家的贷款贴息优惠政策。

  对东北是否应上大批新项目一直存在着争议。虽然也有人认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一批新项目是必要和可能的。没有一定规模的增量,存量的改制和改组往往难以推动。”但更多的人对此存在种种担忧。人们经常用这样两个词来证明自己担忧的理由:一个是“项目依赖”,一个是“项目陷阱”。但问题是,要来的资金和跑来的项目,往往掉入“项目陷阱”。许多项目开工之日就是倒闭之时。这次的巨额投入会不会重蹈覆辙?

  我也是有着这样的担忧的,因此在前两年有关东北振兴的讨论中就曾经表达了这样的一种看法,与其国家直接进行项目投入,不如用这笔资金来解决过去遗留的历史包袱并建立内生的发展机制。所谓解决历史包袱,就是解决失业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条件,同时也算是对失业下岗职工的应有补偿。所谓建造内生的发展机制,则是指减税,用减税的方式来保护像东北这样在改革时期暂时落后地区的经济,同时为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外资和内资进来了,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同时也会带来为东北所缺少的企业家、市场经营的经验和市场经济的文化。也就是说,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从过去两年振兴东北战略实施的过程来看,尽管在建造这种动力机制方面还很难得出非常乐观的结论,但初步的进展还是有目共睹的。

  第一,以社会保障消化历史包袱。从2001年开始,中央率先在辽宁开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改革,开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2004年5月,试点被扩大到黑龙江、吉林两省,2004年底,辽宁省并轨工作结束;2005年10月末,黑龙江、吉林两省并轨工作基本结束。截至2005年9月末,东北三省已有410余万人完成“并轨”,累计发放经济补偿金300多亿元。并轨的完成,为实现企业富余人员由“企业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国企轻装上阵。但根据我们在东北的调查,这当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的一些人因失业而陷入贫困状态,特别是当这批失业人员进入老龄化后,养老的问题会进一步突出。

  第二,由税改形成的“良性洼地效应”。2004年7月1日,增值税转型改革率先在东北三省的八大行业进行试点,即这八大行业中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企业,不再执行以往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改为执行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从2004年7月到今年4月,东北三省已有4万余户企业通过税务机关的认定,被纳入到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这些企业因购入固定资产而得到的抵退税额已超过20亿元。增值税转型试点开始吸引生产要素向东北流动,随着外来资金的不断注入,当地的民间投资也日趋活跃。东北增值税转型带来的“投资洼地效应”逐渐显露。但应当看到,这种效应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

  第三,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的国有企业体制弊端丛生,而东北又是国企的集中之地,因此国企的改革是再造发展动力的关键之所在。在过去的两年中,东北国企改革可以说是,心情急切,进展迅速,但模式相对单一。应当注意的是一种对国企改革的简单化理解,即国企改革简单地等同于民营化,而民营化又被简单地等同于某种现有的模式。实际上,在这里潜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一个最简单的实事是,在这里并不存在像广东和温州那样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能够承接民营化国企的民间企业家力量弱小。在一些地方,有的实际上是被一些官员所贱买,然后套现牟利,对经济发展有害无利。因此需要探索国企改革的多种可能模式。

  政府主导与民间动力

  要造就持久发展的动力,没有民间力量的发育,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育是不可能的。但在这个方面,东北面临着独特的制约因素,因而需要一种独特的模式。

  在东北,有两个因素对民间市场力量的发育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一个是其肥田沃土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的人们在农业经济时代谋生相当容易,自给自足的生活条件使得温州那样地方性的商业文化难以在这里孕育和形成。另一个因素是,在1949年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这里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集中地,小企业以及与小企业相联系的市场经济文化一直发展不起来。近些年来,随着全国性市场取向改革的进行,东北的民营企业开始有所发展,也涌现了一些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成功的民间企业家,但就整体来说,东北民间的经济力量无疑是薄弱的,民间的市场经济文化无疑也是薄弱的。

  而且必须看到,近些年来,东北的经济已经比较虚弱,在国内一些地区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力量已经很强大的时候,如果东北一味地去拼市场,不仅不会发展起来,反而可能是一种毁灭性的结果。相反,立足于现有的优势,使经济恢复元气,并在这种恢复中创造市场化和民营化的条件,最终实现市场化和民营化的目标,可能是一种更现实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振兴东北经济的过程中扮演主导的角色,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采纳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将是理所当然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一段时间,东北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国有企业重组、产业政策的制定上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

  但应当看到,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要以政府的廉洁和效率为前提。在最近几年,东北揭露出一系列的腐败大案。这一方面表现出政府反腐廉政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东北一些官员的腐败已经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因此,包括反腐败在内的政风建设,是振兴老工业基地,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和加强政府与群众关系的重要措施。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考虑的一个思路是,在近些年来,已经陆续提出和设计了一些制止腐败的具体制度安排,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普遍实施。这些制度安排可以在东北率先实行,在其他地方没有落到实处的可以在东北率先落实。比如,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包括舆论在内的社会对官员的监督制度、官员问责制度等。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最终是要培育民间力量的成长,并逐步由政府主导过渡到市场主导、民间主导。近年来,东北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趋于活跃。2004年,辽、吉、黑三省非国有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8%、41.4%和34.5%,比本省投资增幅高7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沈阳市自2001年以来,民营经济年均增长幅度达到21%。但真正形成一种可以主导东北经济发展的民间力量,包括市场经济的文化,可以说任重道远。

  软环境的硬作用

  在东北振兴中,东北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概念,就是改善软环境。根据有关的报道,这里所说的软环境还主要是指政府的服务,如提高办事效率,减免收费等。

  实际上,软环境涉及比政府服务更多的内容。这些因素看起来很软,但对经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说,大体有管理粗,办事难;重人情,轻原则,轻法律;治安差等。以人情来说,托关系,走后门,在东北是相当普遍的办事方式。其结果不仅导致官场风气的恶化,而且降低社会经济生活的效率,外地人对这种办事规则望而却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东北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一场社会文化的变革。(作者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