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称0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18:05 发改委网站 | |||||||||
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压力的增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中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明显加快。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亮点纷呈,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
地方经济增长方式悄然转变。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从环渤海经济圈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增长方式都在发生转变。统计分析表明,长三角经济在一年多来的宏观调控下正逐步回归“理性增长”。初步统计,1—3季度长三角地区16城市GDP平均增速达到14.1%,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9个百分点,也比今年上半年回落了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逐步趋于平稳。长三角经济增长趋缓,并非是经济运行的“滑坡”,而是各地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结果,经济增长的理性回归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格局发生变化,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成为历史。 更为可喜的是,一批老工业基地正向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转型。从2003年开始,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启动160个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以机床产业为例,2004年,沈阳机床集团公司实现产值42亿元,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1.8%,生产机床5万台,进入世界机床15强,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数控机床比例由“九五”初期的不足10%上升至50%左右。今年,沈阳机床集团的高技术产品的比例继续上升。 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源于观念的变化和管理体制、政府职能的转变。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走内涵发展之路,治本之道,则要转换政府职能,将政绩考核的重点转向加强市场监管、改善经济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来。最近,东北三省提出了拒绝“黑色”GDP的响亮口号,浙江也开始从“成长的烦恼”中猛醒,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发展路径。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地方看清了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危害,正在更新发展思路。这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加快。随着近两年国家对出口结构的大力调整,外贸出口领域已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有迹象显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已实现了从主要依靠纺织服装产品向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的历史性飞跃。 今年前10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712.8亿美元,增长33.5%,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比重27.9%;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达到137.6亿美元。仅10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就超过1998年全年,达到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7.9%,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单月出口额历史新高。前10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高出全国外贸增幅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国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从2004年10月至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经连续13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 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迈出可喜步伐 企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体,今年以来,不少企业把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作为自觉行动,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去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6户中央企业联合发出了“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倡议”。一年来,这6家企业的各项消耗指标都有了明显的降低。今年8月,国资委又与17家中央企业签署了“节能承诺书”。这17家企业承诺,力争经过3—5年的持续奋斗达到国际同行业可比先进水平,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下降10%,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的三年资源节约奋斗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组合拳”从根本上促进转变 从根本上说,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比如,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造成的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了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还比如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政策,促使耕地急剧减少等,都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根源。转变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经济,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解决深层次矛盾,为其发展提供体制和政策保障。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坚持“双稳健”基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严格控制投资增速,努力调整国际收支状况。这一整套“组合拳”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使国民经济继续稳定增长。 一年来,国家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严格土地管理,控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以及一系列财税及价格政策的调整,从根本上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快循环经济立法进程;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加快研究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低油耗、低排量车辆及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推动技术进步。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努力取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据了解,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国家将继续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专家由此分析认为,透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主要目标和新思路,可以肯定,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在明年乃至“十一五”时期将进入实质性转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