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甘肃白银走出矿竭城衰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8:2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战吉

  甘肃省白银市有“中国铜城”之称。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和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曾是国家“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50年来累计上缴利税60亿元,生产铜、铝、铅、锌4种有色金属产品430万吨,曾经创造了铜硫产量、产值、利税连续18年全国同行第一的佳绩。

  然而,这个中国铜城,随着1984年和1988年白银公司的两个露天采矿场相继闭坑,与铜资源相关的7个二级单位随之破产或进入破产程序,铜资源的自给率由100%下降到15%,最多可持续供给5至8年;铅、锌至多可持续供给15年左右。自1996年以来,全公司累计亏损4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160%。全市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为239.8亿元,负债总额达195.8亿元。白银市成了全国18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矿业城市之一。

  白银市依矿而建,矿山枯竭了,白银公司走入了困境。因企设市的白银该向何处求发展?

  双拳出击

  ———紧抓传统产业改革和替代产业培育

  在白银公司冶炼厂车间,记者看到,熔炼炉、吊车、转炉等“年过半百”的设备还在运转。这些陈旧的设备、落后的技术工艺正和几十公里以外的露天矿一起慢慢变老……

  面对资源枯竭的现实,白银市开始摸索经济转型的新路。市委书记周多明说:“经济转型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再也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2001年4月,白银市委、市政府提出“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革改制,一手抓替代产业培育发展”。6月,时任市长的周多明得知中国科学院准备实施西部行动计划,推进高技术产业化,便立即赶赴中科院。在随后的3个月里,他3次带队走访中科院。经过不懈努力,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建的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落户白银。

  经过3年多的建设,白银市铲掉了100多个小山包,5.3平方公里的荒山、坟滩、垃圾场,变成了崭新的工业园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新

能源材料、
化工
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超薄电解铜箔、水平连铸铍青铜、高纯活性氧化锌……一批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的项目来了;高纯碳酸锂、钴酸锂、氟涂料……一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来了。

  至今,产业园已经有51个项目落户,投资总额68亿元,26个项目开工建设,13家企业已经投产。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成了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也成了白银市经济转型的载体和助推器。

  创优环境

  ———城市和谐促进招商引资

  由于历史原因,白银市城市社会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成为招商引资的巨大障碍。

  白银市认为,要想顺利地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就必须构建由城市环境、城市产业和城市生活所组成的良好的城市形象系统。

  白银市区西部有一座西区商贸大厦,1993年动工,1994年停工,“烂尾楼”格外扎眼。白银市将它改造成了办公楼,2002年市委、市政府整体搬迁到这儿,西区一下子被带动起来。几年间,建成了“四纵四横”道路网,外加12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2001年以来,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6条,迅速改善了区域基础设施,中心城区由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55平方公里。

  白银市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极大地加快了项目建设进程。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从开工奠基到项目入驻只用了90天;南京雨润公司第一条生产线,从签约到正式投产只用了120天……目前,市级领导干部所联系的高科技产业园、白银西区、市政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约占到全市项目总投资的70%。

  为弥补生态环境、地理区位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缺陷,白银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民营经济和外来资本的投资环境,以合理的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招来“凤凰”。

  市里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对高技术项目、大项目、好项目,实行特殊优惠的土地政策。白银市把27项手续费统统免掉,把中科院白银高科技产业园建成了“无费园”;大力推行政府机关“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凡签约入驻白银的项目,一律实行“一站配送式服务”。

  白银市亲商、安商、富商的举措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信赖。4年来,全市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70项,投资200.13亿元。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0.17亿元,同比增长13.29%,提前1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

  一个从资源枯竭的阴影中涅槃的新白银正在从西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短评

  阵痛与希望

  年影

  “建设—发展—萎缩—衰竭”,中外许多资源型城市都走过这样一条不归路。资源一旦枯竭,城市便面临着经济结构单一、企业负担沉重、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沉痛的教训和严峻的现实,迫使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找出一条转型之路。

  阜新、伊春和白银三座城市的转型之路,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充分利用剩余资源;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这些城市舍弃了以往一味“靠山吃山”的发展思路,开动脑筋,将眼光放得更长远,追求经济指标与老百姓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和谐发展。结果,天蓝了,山青了,百姓安居乐业了,科技和资本也来了。这种变化,正是科学发展观和建设

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的转型之路会越走越宽。

  每个城市的状况千差万别,经济转型的道路绝不能模式化。各个城市应该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道路。这个过程中,必然要解决许多新问题、克服许多新困难。我们将和读者一起,满怀信心,继续关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23日 第六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