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成支撑国民经济重心区 GDP比重超60%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3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 |||||||||
开放有序、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中国生产力布局在全国进一步展开,各地区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布局规模持续扩大,各地区经济总量显著增加。1979-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GDP分别增长了48.3倍、34.8倍和37倍,年均增速均在10%以上。
二是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结构逐步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各地区依托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之比分别为9.6:52.4:38、17.1:49.2:33.7和18.8:44.6:36.6,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都提高0.8-1个百分点。2004年,城镇化率已达41.8%。 三是东部地区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生产力布局战略重心区。1979-2004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2.9%提高到60.5%,年均增长近12%,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钢铁、石化、轻纺、机电等一批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四是一大批经济集聚区或城镇密集区正在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核心的三大都市圈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和增长极。2004年,三大经济圈的GDP、实际利用外资额和进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5%、69%和77%,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引擎,也成为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东部其它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基础条件。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面貌逐步改观,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五是地区间经济协作与联合不断加强。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东部大批企业相继到中西部地区融资与兼并,区际要素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地区间联手开发产业、相互开放市场、联动发展的趋势增强。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特色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全国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将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特征。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需要从统筹规划、调整结构、扩大开放、健全机制等多方面研究制定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培育若干竞争力强的大都市经济圈、城市群,形成特色经济区和重要经济带。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建立以经济核心区、城市群和重要经济带为主体的网络型经济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地区优势充分发挥,形成各有特色、分工合理和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要着力构建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大都市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协作机制,促进大都市经济圈加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加快发展联结东、中、西部地区,沟通华东、华中、西南经济区的长江经济带以及纵贯南北的京广经济带、京九经济带,连接东西的陇海兰新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 二是发挥长江经济带在推进西部开发、促进中部崛起中的重要纽带作用。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部地区,在促进中国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推进全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三圈一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三是推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地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优质粮食和蔬菜水果比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等新兴支柱产业,形成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群。把发展服务业与提升城市辐射能力、解决就业结合起来,与推进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服务业。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避免每个地区都形成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独立的工业体系。要加强区域协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 四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各地区在合理布局、加快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继续抓好“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南水北调沿线和三峡库区的废水和危险废物治理;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防治荒漠化。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构建资源节约型、生态环境保护型的区域生产力布局模式。 五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空间、更广领域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拓宽经济发展和布局空间。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体制和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扩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互利互惠的投资合作。实施生产力发展南向互利战略,鼓励广西、云南发展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洽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西北、东北地区可利用推进上海合作组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中韩日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广东、广西及其他有条件地区应积极扩大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