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广东:第三产业将成为第一推动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6:24 人民网-华南新闻

  先行一步,面临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

  本报记者 刘伯饶 

  12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人们注意到,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在广东,这一比例则由
36.8%上升到44.3%。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更合理、更健康。

  关注国民经济动力结构新变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日趋增大,这是经济发展中必然要出现的过程。”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江帆教授长期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普查结果显然令他兴奋不已。

  广东三大产业比重由原来的7.855.436.8调整为6.549.244.3,普查结果更客观地反映了广东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李江帆分析,广东产业发展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正面临工业化发展的任务时,广东和其他经济特别发达的省份、城市已经先行一步,面临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前景。广东要适应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在理论和观念更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就是说,广东必须注意国民经济动力结构的新变化,关注第三产业将要成为GDP增长第一推动力的新现象,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证研究显示,在贫困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现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李江帆认为,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不一样。毫无疑问,整体上讲广东目前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在广州等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实际上已成为第一推动力,珠三角其它发达地区正由第二推动力向第一推动力逼近。在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中小城市,第二产业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工业发展并非每个地区的首要任务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不少地方片面地把新型工业化理解成就是建设工业项目,一些地区片面提出“工业立市”口号,要求“各级领导在行动上要做‘工业书记、工业市长、工业镇长、工业村长’”。对此,李江帆感到不妥。他认为,如果说,经济落后、正在为脱贫奔康而奋斗的欠发达地区把工业化作为唯一的发展目标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基本现代化指日可待、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直逼50%的沿海经济强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考虑第三产业即将超过工农业的经济意义,那就失之偏颇了。

  李江帆进一步说,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是以提高居民

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更广的视野看,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省市,或同一省市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分城市和乡村,不分目前和未来,都把发展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首要和唯一的任务。工业化可以致富是没有疑问的,但不能反过来说,不搞工业就不能致富。

  建成“世界工厂”更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东在发展国际化制造业,甚至建成“世界工厂”方面无疑将有更大发展空间。李江帆说,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就可以放松对发展第三产业的关注。因为,“世界工厂”的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高,对国际化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业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发展国际化制造业,将为相应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世界工厂”作为国际化制造业的发展基地,将使经济国际化的程度加深,日趋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将刺激生活服务业的发展。

  目前,社会上相当多干部群众还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把第三产业与生活服务业划等号,把第三产业理解成商贸、旅游、娱乐、消遣活动。李江帆说,第三产业既包括生活服务业,也包括生产服务业,既为居民提供服务消费品,也为三大产业提供服务型生产资料。当前要特别强调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生产要素的功能。他指出,广东应利用中国加入WTO的机会,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资本的契机,推动产品研制开发、信息咨询、生产管理、金融保险、

证券服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效率的提高。

  《华南新闻》 (2005年12月22日 第一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