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2006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发布会实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11:10 中国网 | |||||||||
[主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副司长、著名社会学家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党委书记、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经济学家祝宝良先生,就2005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形势的基本状况,2006年的分析与预测进行一个报告会。 [李金华]: 刚才祝教授也说过了,为什么GDP被低估,是第三产业被低估,以前说GDP被低估,至少我们没有想到。 我们现在所做的预测值,是根据过去所做工作做的,没有考虑到国家统计局作出的数据做的预测,现在得出的预测,也不会因为他把GDP做了修正以后,我们进行修改。 [谢寿光]: 昨天,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了关于中国经济普查的基本数据,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智囊团,国家信息中心作为中国经济社会信息的权威部门,每年都在关注和追踪着各方面的基础信息。这个信息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无论从最高的层面还是普通的市民都是非常关心的。 [谢寿光]: 今天,摆在我们桌子上的是社会蓝皮书和经济蓝皮书以及经济信息绿皮书,其中这两本是今天早上刚刚出炉,基本信息都是今天在这里首发。 现在,我们有请李培林研究员就2005年至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进行一场简要的报告。 [谢寿光]: 他的报告时间三十分钟,留下十分钟给记者朋友就有关关心的中国社会的问题进行提问。因为李博士讲完要到外地出差,我们有请他先做报告。大家欢迎! [李培林]: 关于现在的形势,社会蓝皮书里写的比较明确了。 1.社会发展状况。 中国经济是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无论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还有城乡居民收入状况来讲。 现在的特点是我们进入了改革开放第三次高速增长周期的第三年。你们会看到第一次周期我们持续了三年,第二次又持续了三年,第三次是从2003年开始起步,到2005年又是第三年。过去的三年经济出现大范围的滑坡,所以说关于明年的经济形势实际上现在争论还是比较大的。现在社科院经济课题组和我们组还是比较乐观的,明年能达到9%的高增长速度。 [李培林]: 2.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中央各项政策现在都要往这个方向发生一些调整,包括取消农业税,扩大就业培训,加强教育公平,完善城市低保,成立非公企业的工会,还有省级权力机构进行审计监督等等方面,今年都明显加大了力度。 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城镇在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今年是我们十年来第二个农民收入高增长的一年。而且今年和去年不一样,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是大幅回落。我们取消了农业税以后,由于现金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使整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还是比较快的。城乡居民的储蓄人均今年超过1万元,现在我们储蓄余额总量和GDP的总量几乎相当。 [李培林]: 4.就业形势紧张局面有所缓解。 我们全年新增就业是96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2%之下。我们现在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在逐步接近。以前,大概调查失业率是登记失业率一倍以上。 重点的就业人群现在主要是这几个部分,体制转轨下岗失业人员、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进城务工,在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开始,还是非常积极的。全国今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还是达到了1.2亿,其中跨省流动六千万。 [李培林]: 5.城市化和社区建设也在加快。 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200个城市,现在全国增加到661个城市。城市现在处于一个城市化加快期。可以看到我们在1990年到2000年,城市化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近五年来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城市化加快的一个水平。我们有望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内实现城市化水平达到超过50%的前景。 社区建设现在也在加快速度,从单位到社区这种管理方式的改变,现在越来越迫切。我们居委会人员的年龄年轻化、文化高素质化也是很明显的。 中国人口和行政社区的变化。 与此同时也会看到由于基层财政的紧张,我们现在整个基层社区组织处于精简阶段,而居委会从1992年开始的10万多个减少到7.7多万个。这和我们现在基层社会事物的增多实际上是矛盾的,现在实际上缺少一种把问题解决在基层问题的架构。 [李培林]: 6.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式启动,包括我们原来预定五年要完成的取消农业税,现在两年基本完成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6%,现在还没有公布,我估计是5.8%左右。今年我们在整个的新农村的建设,包括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包括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等等,这些方面都做了新的努力。 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 这方面的建设,建设新农村的努力,和我们这两年发生的问题是相关的。你们可以看到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从80年到84年这个时间城乡差距实际上是缩小的,从85年到96年城乡差距开始扩大,但是96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增长没有超过4%,城乡的差距再一次拉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民收入增长和城市区域增长发生背离。近两年来虽然收入有所提高,但是整个城乡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还有3.3倍,加上医疗教育估计在6倍左右。 [李培林]: 7.人口面临着新的转型。 我们原来说人口是一个总量问题,现在全国人口的净增长从八十年代年均1600万,九十年代1200万,现在已经减少到年均700万。现在反而出现我们新生婴儿在不断减少,每年减少的速度比过去预期的要快的多,社会流动在加快,新生抚养孩子成本在大幅度提高,比如去年一年减少小学大概在3万所以上。 同时,劳动力这方面出现新的态势。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供大于求,现在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同时家庭的小型化对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形成了挑战。大家看到,人口结构过去我们是标准的金字塔,底座由于新生人口很多,所以很大。从七十年代我们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以后,这两年新生的孩子逐步减少,从2000年人口普查到现在我们进行普查,现在底座减少的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这样一来,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的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劳动力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比我们预想的要早。 [李培林]: 同时我们看到家庭小型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在城市里面主要是三户为主,城乡之间,农村也主要是三户为主,传统的大家庭在迅速减少。但两人户,比如单亲家庭等等在迅速增加。这样一来,虽然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但是在中国来说造成的威胁是我们现在基本养老制度只能覆盖全国的从业人员的15%。绝大部分人过去都是靠家庭储蓄养老,过去家庭是正金字塔形式,上面爷爷、奶奶,有三四个孩子,每个孩子再生三四个孩子,有一个庞大的底座来支撑上面家庭少数人口的养老抚养。现在家庭在一代之内正在倒过来,而且再经过一代的时候完全倒过来,下面一对独生子女,上面四个爸爸妈妈,再上面就是爷爷奶奶,这样靠家庭收入来支撑我们的养老体制完全不行,包括在农村建立一种普遍的覆盖的制度都是迫在眉睫。 [李培林]: 二、当前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基层财政薄弱影响公共服务能力。 现在全国财政相对来说是逐级往上集中,在乡镇一级现在有三分之二乡镇负债累累,有很多问题不是完全由于基层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很多地方基层政府失去了它的服务能力。互相垫税、挖税,设立各种名目向老百姓收费,为了解决自己的财政方面的正常的吃饭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基层干群的矛盾冲突。 另外,土地变更用途成为增长和财政的重要来源,很多地方对于这方面的冲突也很大,这样一来容易和农民产生更多的冲突。所以现在在城市化过程当中也出现土地的城市化,远远快于农民之间的矛盾。 [李培林]: 2.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连提了三四年,我们感觉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通过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逐步地遏制继续扩大的势头。但是想根本扭转,恐怕在短期内还很难实现。因为现在很多新的因素还是要不断地加快贫富差距的扩大,特别是在加入WTO和全球化的情况下,这种态势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资产的贫富差距。 现在社会上在普遍议论的贫富差距还主要是收入的差距,因为中国还没有个人资产的申报制度,还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全面地掌握全社会的财富在每一个家庭和个人之间的分布情况。根据这种一次性的调查,可以看到实际上财产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要大很多。比如说在房产方面,最高20%和最低20%之间的差距高达60多倍,但是金融资产方面67.2%以上的金融资产实际掌握在20%富裕者手里。 [李培林]: 这样一来可以看到,我们谈到的贫富差距问题,实际上难以扭转。主要是财产的调整控制,财产的调整控制是扭转收入分配的一个主要方面。 在主观调查方面,主观的阶层收入情况普遍低,说明不但低收入阶层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而且中等收入阶层也不是太满意,因为他比较的对象和环境、体系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经济系数,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美国都是差的不太多的。中国内地,当然由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针对货币平均的状况,现在大家对贫富差距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可能是既不合法也不合理的,所以对差距的公正程度认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就业面临的新问题。 就业现在出现新的问题,一个特点,现在新失业人员的问题,过去大家注重失业问题主要是下岗职工,我们的40、50人员,这些40、50人员经过这些年来过渡,逐步进入退休年龄,而新出现的一部分过去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他们缺少劳动的经验和工作经历,这部分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很难找到工作以后,在城市里面形成新的失业人员。而这些人群一个是国家还不可能养他一辈子,因为他没有就业,很难得到失业的救助。另外,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这样一个人群在城市里面会形成未来的一个问题群体。 [李培林]: 就业新的特点,我们说在总体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现在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短缺的并存。前年,大家知道前年有民工荒的信号,本来以为民工荒是短暂的、过渡性的情况,但是这个情况从前年出现,去年已经扩大到长江三角洲,今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北方地区。它的特点一个就是区域性短缺,在产业集中的地方发生短缺。还有技术性短缺、年龄性的短缺,17-25岁的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年轻女工的短缺,因为很多劳动力需要细心、比较好管理,能够坐得住的青年女工,所以这方面的短缺比较的明显。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越来越突出。我们知道过去我们平均每年毕业是150万大学生,今年是180万,明年还会进一步增加毕业人员,所以大学生择业的预期明显下降。这里提一点,在失业领域,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叫做是选择性的失业,或者叫做自愿失业。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个预期会逐步地降低。 [李培林]: 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就业弹性系数在下降,由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增长带动就业人数是逐步减少的。我们现在平均GDP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一百万人就业,现在的趋势还在持续,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一直到2006年才会出现拐点。 4.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我们出现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我们叫做新的民生三大问题。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居住价格仍然上涨5.6%,比如上海房价出现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全国的居住价格仍然上涨5.6%,远远高于我们平均的通货膨胀率。家庭教育支出的平均增长几倍于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长。特别是医疗和教育领域里完成变化一种盈利企业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而且这种家庭教育和医疗支出过快,完全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由于远期支出的不一定,大家近期进行储蓄,来规避社会风险的做法。在农村当中,疾病和教育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贫困的诱因。 [李培林]: 5.今年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炭安全事故频发,后果严重。 2005年1月1日至8月21日,全国煤矿发生特大事故33起,死亡951人,比上年同期上升43.5%和134.2%。 2月14日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瓦斯爆炸,死亡214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大矿难。黑龙江七台河“11·27”矿难171人遇难。 6.高增长趋势与社会心态的问题。 现在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地域之间巨大的差别,以及年龄段之间的巨大的差异,造成在同样经济高速增长过程当中,人们心态的变化出现了群体性的、阶段性的差异。主观的心态和客观的形势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增长的曲线这两年是持续爬高的曲线,但是我们看到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是弯曲的。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这主要是各阶层之间在同样增长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水平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在很多增长的情况下,相当大一部分人的群体利益有可能受损。 [李培林]: 2002-2005年中国居民微观环境指标满意度比较。在总体满意度各项指标当中,你们会看到这和我们大家一般常识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居住环境这两年满意度是提高最大的,由于住房的改善,但是个人就业以及个人经济状况是影响人民满意度的因素。另外,国际地位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方面的预期使人们增加信心、增加满意度,但是这两年社会治安的安全感在下降,特别是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比如现在因为很多低收入水平的阶层人数还是不少的,尽管我们现在通货膨胀率很低,但是有一部分群体对物价的承受能力还是非常脆弱的。 [李培林]: 2005年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下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环境保护、医疗改革、经济发展水平、犯罪与社会治安,前三方面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这是在党政干部中做的调查。这两年收入差距连续四年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地区差距从去年第八位一下子上升到第二位,社会治安也是排在第三位。随着社会发生一些变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也在发生一些变化。 大家认为当前的主要社会风险是这样的,排在第一位的还是贫富悬殊,第二位是金融风险,第三位是高失业率。 [李培林]: 三、2006年社会发展的几个趋势: 1.我们认为经济高速增长周期将超过三年,过去两次周期是没有超过三年,这一次我们觉得由于市场已经成为基础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现在具有弹性,在有限制的同时,对一些行业也产生保护,可能会出现一个调整,稍微会下降一点,但是整个增长周期可能会出现持续的延长。 2.社会发展呈现新的气象。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相信在近两年都会出现新的效果,特别是医疗、教育都是社会关注焦点的问题,现在一些新的调整的方面都在考虑之中。 [李培林]: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将加快。包括农村的通水、通电、通路,农村的医疗、养老教育各方面的投入都会进一步的加快。 4.劳动力市场将从无限供给走向结构性短缺并存。这个现象在明年会更加突出。 5.孩子减少,老人增加,将对消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这个特点是这两年来超过我们预测的发展,因为我们整个消费市场实际上现在主要是赚小孩和妇女的钱,但是由于孩子的减少,整个市场在这方面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整个养老方式,过去传统养老方式会受到挑战。比如很多小学现在都在考虑是否改成养老院。 [李培林]: 6.大学扩张潜伏着财务风险地。我们经过慎重考虑,想到这一条。大学有很多的借贷。我们由1000多所扩展到2000多所大学,这些借贷当中,以后会成为新的和国有企业债务的企业。因为大学是一个非营利的机构,不是一个挣钱的场所。银行进入国际股市以后,和政府脱钩了,以后政府已经没有理由为银行的不良债务买单,但是银行的钱又是老百姓的储蓄存款,这方面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社会发生问题。 7.反腐败、反贿赂的制度化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明年要建立一个黑名单制度,以后这些企业一旦有了污点就要进入全国联网的名单,这是市场的陷入制度,制度化的建设,以前主要是抓受贿这一头,对行贿会产生限制。 8.对未来五年的展望将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明年是新的五年的开始,对展望和报道会成为社会新的热点。 谢谢大家。 [谢寿光]: 感谢李培林博士一个非常简短的发言。因为时间关系,这个信息都是浓缩来的,有关更详细的信息,我们今天也开通了“中国皮书网”,大家可以从皮书网里得到。 李培林博士主编的《社会白皮书》今天是首发的,这里的信息非常多。 尽管很忙,但大家当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多,我想可以允许记者朋友有十分钟的时间提问。 [香港明报记者]: 刚才您讲的数据会在什么地方公布呢?另外一个问题,刚才你讲到三分之二的乡镇政府处于负债的情况,他们解决负债的方法是减少工作人员还是减少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如果是医疗和教育的开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李培林]: 第一个问题,因为调查的范围、人员在我们书里都有介绍的,你看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每一个结果涉及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乡镇财政数据,三分之二的说法,是一个推算的数据,并不是普查的证明,我想这个情况是基本符合的。每一个地方来处理这种情况方法是不一样的,从政府这个角度来讲,是要求基层来精简。现在基层人员超编的情况也是比较严重的,比如本来规定几十个人,实际上有二三百个人在吃财政饭,但是人员的减少在历来都是一种利益结构调整,实际上还是很困难的。相对来说,在基层财政以后,也会影响到地方上的比如农村的建设,比如有一些地方连乡镇干部都发不出工资,也会出现乡村教员的工资拖欠的情况。当然现在教员的工资已经不归乡镇管,而直接纳入县财政。但是县、乡两级,现在不光是乡一级紧张,县一级也很紧张。当然在一些发达的地区,农业税不是起重要力量的,但是在一些纯粹的农业区域,特别是依赖于过来没有什么很多工业的区域,过去农业税还是财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现在虽然中央有一些转移支付,有一些财政上的补贴,这个补贴现在来看不能足够来解决这样一些问题。所以说,从长期来看,我们觉得加强和完善基层财政制度,恐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香港大公报记者]: 昨天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往年GDP被严重低估2万多亿,这对未来经济的影响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另外,你在编2006年蓝皮书的时候,当时有没有了解到GDP会严重低估的重要因素,在编制过程中有没有参考这些因素的影响? [李培林]: 我简单谈谈作为一个社会学家的看法。GDP的低估问题其实不是现在出现的,前两年已经出现,各省的GDP增长率加起来要远远超过国家公布的增长率,到去年已经超过了3.9个百分点。现在的普查还是一种报表的制度,数据的真实性,有没有真实计算,国家统计局当然有自己一套抽样的制度,恐怕和国家完善统计技术方面有关系。不光是这个数据,包括人口普查数字,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还要考虑到报表里的的重复计算等因素。当然更准确的,我们的经济学家会再进一步回答。 [东方早报记者]: 你刚才谈到高校金融这一块儿,看到高校的金融风险有没有实证的数字说这一块已经形成不良,现在贷款数额已经很大,我们分析他的还贷能力,可以说是推测他的还贷能力,推测他产生新的不良贷款,有没有实证的数字? [李培林]: 我们专门有一个分报告,对大学的债务问题有分析。现在,应当说社会上很少有人在关注这个问题,而且还没有全国的统计数据来表明大学总体的借贷是多少,借贷里的良性的是多少,不良的是多少,还没有这种判断。我们在报告里也不好点名,点名以后,对这个学校的声誉、压力也很大,但是有若干所大学今年出现了还不起利息的问题。按国际惯例来说,大学主要还是靠政府财政和慈善捐款,大学真正靠抵押、向银行借贷来维持大学运营状况,是不太正常的。在土地扩张、大学借贷方面,银行愿意借给他,因为他是个营利单位,他是靠以后营利来偿付贷款。大学以后靠什么呢?希望靠学生的学费来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借贷?我们主要还是从这个方面来考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能不能让你满意。 [新京报记者]: 刚才在报告里提到了幸福满意度的问题,幸福满意度和经济形势有什么样的关系? [李培林]: 其实不是“幸福满意度”,只是“满意度”。我们去年有一个测量,幸福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压力很大,“老百姓这么苦、这么穷,你们还说幸福,差距太大了”!其实,“幸福感”和按“满足幸福”的能力有关系。欲望越高,满足的能力越小,和客观理由说的幸福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刚才解释的可能也不够。这个问题也曾经出现老百姓的误判。 满意度之所以和经济形势不一样,因为现在的收入差距很大。比如低收入群体,过去我们虽然经济增长没有这么高,但是我们的物价长期保持稳定,不但不增长,有些年我们还是负增长。现在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物价也有小范围的增长,2%-3%的膨胀率,去年最高的时候粮食价格一下子上涨了20%,这样带来的问题是一般的中产阶级没有感觉,但是现在还有低收入群众,整个的收入占支出60%以上。这样的话,很小的食品价格的变化对他的生活压力就很大。在现在的情况下,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他们实际的生活水平不但不提高,反而还下降了,就会使他的满意度下降。但是他这种情况影响到整个曲线的变化,说明这些人群在这个社会当中并不是一个很小的比例,所以我们表达的这个意思,在形势客观还不错的情况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的问题,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谢谢大家。 [谢寿光]: 非常对不起,李培林博士马上要赶飞机,所以对他的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们社科院的市场部联系,请这些专家做深度的采访,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培林教授! [谢寿光]: 我们往年发布应该说顺序都是经济、社会的,就是因为李培林博士要赶飞机,接下来是第二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经济形势的预测,应当说是在全世界有关预测中国经济形势的几大有影响的单位。我们经济蓝皮书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也就是1990年开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5年了,形成了我们特有的一家预测机构的观点。 今天,我们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李金华博士,就有关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的研究成果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报告。大家欢迎! [李金华]: 我今天分三个方面来说:一、经济蓝皮书的结构、特色。因为这个蓝皮书是我们这个课题组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二、课题组对2005年、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三、部分专家、学者或者是权威人士关于2005年、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预测的主要的观点。 [李金华]: 一、经济蓝皮书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1.基本内容。 2006年经济蓝皮书分为六篇,总共有29个分报告和一个总报告,六篇的题目是综合预测、政策分析、专题研究、财政金融、港澳台经济、国际背景。 综合预测包括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需求的比例,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和2006年经济走势分析。政策分析,包括2006年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和投资形势,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专题研究:资源价格、外贸形势,环境保护,房地产形势、汽车商品、物价,消费市场等。财政金融,金融运行形势,人民币汇率制度,2006年资本市场展望。 台港澳经济:台湾经济形势预测,香港经济形势预测,澳门经济形势预测。国际背景:2005年2006年世界经济的分析与展望。 2.主要特色。 2006年经济蓝皮书的主要特色有两点,聚焦了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前我们蓝皮书按照固定的模式下来,今年我们特别提出来,请权威人士重点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比如汽车和房地产问题,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就是环境保护现状和循环经济。 [李金华]: 二、课题组对2005年和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的研判。 1.对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的认识。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与上年基本持平,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06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接近9%的水平上。 2005年农业增长速度将取得增长5%以上的好成绩,2006年仍将实现接近5%的增长。2005年,第二产业仍将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达到11%,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达到7.4%,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 概言之,经济形势的特点是:(1)高增长、低通胀。专家指出,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年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具体表现就是高增长、低通胀。同时这也是本论增长周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李金华]: (2)同期波动在适度高位平滑。未来的5-8年,中国经济周期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作,潜在增长率在9%左右;二是在被动的幅度上,有可能进一步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 (3)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各种基本要素重组。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建设,我国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能源、交通、邮电、水利的承载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比较紧张的能源供应预计在2006年将全面缓慢。 (4)企业活力增强。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和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我国各类企业的经营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5)外贸依存度增大。2005年可能达到75%以上,外需对解决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 (6)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导。近几年,我国基本形成快速增长,投资对支出法GDP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50%以上,投资需求的增长明显快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李金华]: 2.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某些部门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如钢铁、铝材、水泥等前几年投资过度扩张的部门都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价格下跌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信号,但仍有大量在建项目会在今后几年形成大规模的产能。 [李金华]: (2)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连续多年存在的投资增长大幅度高于GDP增长的状况,使得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例持续攀升,预计2005年这一比例将超过55%,2006年可能接近60%。 [李金华]: 3.2005年、2006年的进出口对比。 4.2006年宏观政策调控建议。 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重点是适时适度进行政策调整。“十一五”开好局,重点是防止盲目上项目。 三、下面,我介绍一下课题组里面的一些部分专家、学者对2005年、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一些主要观点。 1.刘国光先生讲:“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他认为: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段时期,而不适用于初级阶段的整个时期。 [李金华]: (2)小平同志讲,在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解释,即第二位的地位与小平的指示相对,不符合。 (3)现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公平造成许多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潜伏着很多隐患。若继续把社会公平放在”兼顾”的位置,与我党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不相符。 (4)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 (5)效率优先不是不可以讲,而是应该放到该讲的地方去,而不是放到收入分配领域去讲。他认为在收入分配领域不要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了,也不要再提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而应该重点或者说强调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 [李金华]: 2.王洛林先生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现存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否为某种经济规律使然?力图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进而达到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无比例的目的是否仅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而缺乏客观基础?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分配规律,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他建议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支配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要研究是什么样的规律支配着我国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在市场经济下,我们能否脱离宏观经济规律从而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如果不能,我们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李金华]: 3.郑新立提出:明年“十一五”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他认为: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2)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实现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为主转变。 [李金华]: (3)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4)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5)深化财税、进投资和企业改革。 (6)推进人力资源人力建设。 (7)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8)推进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 [李金华]: 4.邱晓华副局长对2006年宏观调控政策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综合分析明年国内外发展环境,新一年宏观调控的总要求建议确定为“一个统筹、两个加快、两个保持”,即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具体建议:“稳定政策,注重质量,着力农村,促进和谐”。 5、范剑平研究员建议:2006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双稳健”的基调。 [李金华]: (1)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政支出。 (2)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时微调,适时放松信贷控制。 (3)逐步理顺资源类和公共事业类价格。 (4)采取配套措施,扩大城乡消费。 [李金华]: 6.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 未来房地产的政策走向是: (1)鼓励老百姓买房,发展市场化购房的政策方向不会变。 (2)“四节一环保”成为政策的最重要指向之一。 (3)政策目标仍将是稳定房价,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李金华]: 7.台湾经济问题研究专家指出: 台湾经济特点是: (1)对外贸易区间怅惘。 (2)民间资本。 (3)台湾投资意愿转弱,物价受外在因素而有较明显波动,金融市场持续宽松局面,汇市与股市之变化趋势仍未明显。 8.香港经济问题专家认为:目前香港经济的特点是经济全面复苏、稳固,政府的财政状况远胜预期,香港也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9.澳门经济问题专家认为澳门经济的特点是:1、整体经济平稳增长。2、博彩旅游业继续发挥支柱作用。3、出口加工业稳步发展;4、建筑房地产业在调整中持续增长。5、消费、投资信心不断提升。 我就报告到这里,谢谢各位! [谢寿光]: 我们最后才进行提问。国家信息中心对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每年也进行分析预测,他们的成果是以《经济信息绿皮书》的方式进行发布的。今天非常荣幸我们请到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祝宝良首席经济师,由他来以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的角度,对2005年和2006年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做一个简要的报告。 [祝宝良]: 今天,借此机会跟新闻界的媒体交流一下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2006年走势。刚才,李培林博士和李金华教授都把经济形势介绍了一下,我简单把我们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些看法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后面我们还可以跟李教授一块儿回答大家的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和2006年走势: 一、2005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1.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3-2004年连续两年分别增长9.5%的基础上,前三季度增长9.4%,预计全年增长9.4%。物价平稳,既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也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生产资料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稳步回落。投资稳中趋降、消费回升、进出口加快增长,就业形势良好,新增就业突破900万人,失业率4.2%。 [祝宝良]: 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长330亿斤,产量达到9600亿斤。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投资结构改善,钢铁、水泥、铝、房地产投资减慢,煤炭、石油等采掘业投资加快。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进展,东部地区浙江、江苏等地经济增速和投资减慢,中西部加快。 [祝宝良]: 3、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企业利润总体保持较快增长。 4、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 [祝宝良]: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1、国际收支不平衡日渐突出,加工贸易循环和资本循环,顺差集中在美欧,2、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粮价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多与、少取政策效应减小。3、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再建项目过多,规模偏大,明后两年,党委政府换届。4、体制不合理矛盾,行政管理体系、财税、金融、国有企业等改革,资源产品价格体系未理顺。5、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 [祝宝良]: 三、近几年经济发展的经验 1、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分类指导、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房地产、稳健财政政策;3、间接调控,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4、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完善体制机制。 [祝宝良]: 四、2006年经济发展趋势 1、保持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未变,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投资高增长具有必然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政建设和基础建设投资需求强劲,市场化趋势明显,企业活力增强。国际化,2006年WTO过渡期结束,消费结构升级,住房、汽车、教育消费较快。 [祝宝良]: 2、国际环境机遇大于挑战。世界经济总体稳定,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和2005年持平。国际产业转移继续加快,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出现转移趋势,中国的作用和影响加大,各国与我国合作的意愿增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石油价格高企、贸易保护主义。自然灾害如禽流感等。 [祝宝良]: 3、经济增长展望。投资略有下降,房地产稳中趋降、土地管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增速减慢、银行贷款谨慎(资本金充足率要求),消费稳中趋旺。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城镇居民收入加快(所得税、公务员工资),进出口顺差减少。汇率升值、纺织品出口限制。 [祝宝良]: 4、物价稳定,不会出现通货紧缩。市场化程度提高、制造业产能过剩、产业工人工资上涨幅度不大,工业消费品价格不会上升,国际石油价格不会像2004-2005年那样大涨,预计在60美元/桶左右。粮食价格稳定,理顺资源产品价格(石油、煤炭、水、电等)会推升价格,服务业产品价格会继续小幅上涨。 5、主要指标预测:GDP:8.5-9%;CPI: 2-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 进出口增长20%, 贸易顺差 1000亿美元;M2 增长17%;新增贷款2.5-3万亿元。 [祝宝良]: 五、主要工作: 1、稳定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税制调整、工资、低收入阶层);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缩小城乡差距,扩大消费需求,减缓产能过剩; 3、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5、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7、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开放水平。 [谢寿光]: 非常感谢祝宝良经济师的报告。 我们现在留出一点儿时间,请各位记者向这两位经济学家就当前关心的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进行提问。这三本书有更详细的情况,我们趁着今天这个机会,开通了中国皮书网,大家可以到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现在开始提问。 [香港明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分别请教李教授和祝教授。 第一个是关于外贸的问题。出口的预测,增长率从今年的25.7%降到明年的12.6%,这个增幅的下滑原因是什么?在哪方面会下滑的比较严重?对就业会有什么影响,对人民币的汇率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请教李教授。 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请教祝教授。对出口的预测比较乐观,增幅的下滑到20%,这跟整个课题组还是有点儿区别。总体来讲,你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你说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大概的幅度能不能准确地预测一下? [李金华]: 今年的外贸预测的增长率到明年会有下滑,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外贸政策,外贸的顺差最近这两年一直都比较大,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入WTO以后,我们国家的关于纺织品贸易、农产品贸易这方面的贸易摩擦比较大,我们国家会在政策方面作出宏观调控。专家们认为,2005年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不出现大的变化的话,进口的增长速度就不会有太大的回落。我们预测明年的增长速度,是基于我国的贸易顺差以及国家的政策,对于国家就业方面的影响应该不会很大。贸易上对于就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第三产业,比如说扩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外贸这方面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李金华]: 人民币汇率方面的问题,请祝教授给以回答。 [祝宝良]: 我没有参加人民币汇率的测算工作,我们是搞市场经济的,对数字解释一下。人民币汇率调整了以后,它到底会对中国经济、贸易增长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我的书里实际上也提到了,你可以看一下人民币汇率那一篇,你可以看看。我们是依据2004年增长测算的方法算的,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5%的话,对2004年当年的贸易顺差就可以消除掉了。这是我们测算的一个结果。 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通过价格的调整,在这个方面金融学家有不同的争论,有人认为汇率调整通过价格变动,并不影响汇率的平衡。我们测算的结果是可以影响,但是影响并不大。更主要的是通过经济增长来调整,就像美国的贸易顺差一样,逆差那么大,通过这样的调整,是缓慢的,不会调那么大。我们测算下来,中国5%下来,贸易顺差按2004年的计算,贸易基本上可以做到平衡。按这么一个测算,一年之内,如果贸易调整可以做到平衡了,如果以下的扩大可能会对企业的影响比较大一点,可能会到2%。 [祝宝良]: 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出台的时候有2%。但是测算完了以后,没有想到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扩大。 另外,汇率调整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一个滞后效应的。调整的前期对贸易的影响,经济学提到价格调整的前期,不但不会缓解国际形势,反而会恶化。从事一段时间以后,价格调整会影响国际,我个人认为,我们从今年7月21日开始以后,对国际收支的调整作用没有显现出来,到明年可能就开始显现了。我们测算财务的影响可能要滞后6个月份,可能会影响贸易顺差。 第二,目前的2%左右,测算的前期条件,我们的企业都有一个预期,要升值。通过出口价格的提高,已经把能力显露出来比较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对贸易的调节不会像我们理论分析那么大。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预测明年的贸易顺差还会增长20%,也是依据在一点。如果在一年之内人民币升值2%-5%之间,不会对中国贸易造成很大的影响。 [祝宝良]: 第三,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我个人认为因为决定汇率水平是国际收支,除了贸易顺差以外,我们还有大量的资本市场,外汇储备还是不断的增加,结果就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是从国际收支方面来说的。从社会评价来说,我看到清华大学有一个教授有一个很详细的测算,中国这几年的水平大大高于欧盟和美国。我觉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人民币确实有升值的压力。但是升值幅度的高低,这就要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的生存能力,以及我们的就业水平。升值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好处。大家也知道,世界财长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会上达到一个共识,美元汇率的贬值与中国人民币的升值,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是大幅度的过程。因为对谁都没有好处,任何一个国家突然大幅度的回落都会对世界的经济有影响。 [记者]: 你刚才讲到的升值5%,顺差基本上消除,现在大家有这个预期,是不是说就算升到5%,对顺差的影响也不会完全消除? [祝宝良]: 理论测算是不考虑企业把价格转嫁出去,如果企业可以把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了,这个影响就不会太大,收支5%对中国的贸易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什么时候造成太大的影响呢?只有中国的企业没有出口利润了才有影响。 [记者]: 昨天我们公布了2004年GDP的数据,2006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不会对这个数据带来挑战? [李金华]: 关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被我们国家低估了,我不知道。我一直以为我们国家GDP估计还会有些水分。国家汇总出来的GDP,是从基层一步一步算起来,按道理来讲这个GDP会算高不会算低。昨天李局长专访谈到了GDP被低估的问题,我认为国家统计局在GDP计算上,他们现在公布出来的这个数据我认为他是非常慎重、非常严肃的,我对此一点儿都不怀疑。今年3月份,国家统计局组织了一个中国经济普查的调查方案设计的专家研讨会,经济普查在全面实施开始之前,邀请了国内大概二十多位专家对经济普查调查方案进行修正和评估、考核,我当时参加了。全国的经济普查数据是普查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包括农业,农业GDP是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中国青年报记者]: 跟预测本身有关的问题:我发现皮书发布也有好几年了,怎么评价预测的准确性? [谢寿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因为我是中国社科院直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应当说通过这几年我们关于分析预测的主要成果,都是通过我们出版的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这三种颜色的皮书的方式向外发布的。 一年一度,我们也要开全国关于皮书的学术研讨会。 关于预测问题的准确性,我想,不准是必然的,准确是偶然的。但是不准确为什么还要做?它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开出了专家的预测、政府的预测,专家的预测,根据他的预测,提出他的观点,提出各种前置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只是供你参考的,没有人会拿这个数据当做一个绝对数据来说话,但是这个可供你参考。在信息大量爆炸的时代,专家的分析预测的观点和数据,对于我们每个人它的意义就是巨大的了。当然大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李金华]: 我很赞同谢社长的观点,不准确是必然的,准确是偶然的。假如说你所做的每一个预测都那么准确,像军事上打仗一样,如果都能准确判断对方的情报,你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经济预测也是如此。我认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知识面都是很有限,或者说极为有限的,你要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那就必须要对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都要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长期的调查研究,有时候对现实不了解,很难作出精确判断。比如在西部地区,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的教育,加大西部地区的投入。因为,在西部地区工作两三年,那时候你会感觉到,说起来轻飘飘,做起来非常困难。 我前不久参加新疆铁路一个课题的调研,我们坐飞机飞到西宁,再从西宁坐火车到格尔木,从格尔木坐吉普车到拉萨。我在格尔木的时候参加这个课题讨论的时候,我主张铁道部的青藏铁路总公司的要求,在青藏铁路这个线上实行特殊运价,现在我们这个铁路的客运是全国统一的运价,因为青藏铁路的运费投资特别大,成本特别高,我主张用实行特殊运价,多收费。 [李金华]: 但是14个小时以后,我从格尔木坐了汽车到拉萨以后,我的观点马上改变了,在这个地区人员要实行统一运价,沿途的铁路不能实行统一运价。经济学家的知识面是有限的,他作出的判断,我们不能苛求他做得很高,他需要了解社会,这涉及到方方面面。) [谢寿光]: 我们今天的报告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的光临。 另外,请大家关注,在这岁末年初,是我们各种皮书的集中发布时间。这些浓缩的资讯,我们很乐意和大家分享。请大家可以关注我们的皮书网,近期我们将会发布世界经济的黄皮书,国际形势的黄皮书和文化产业蓝皮书,这些都将会在最近半个月发布。我希望媒体在共享信息资源的时候,要注明出处。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