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06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接近9%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12:06 经济参考报

  2006年,中国经济增幅与2005年相比将出现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估计仍将可能接近9%左右。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近期推出的报告《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认为, 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依然比较好,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

  参与撰写此报告的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发展过程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会不断显现和突出的问题,长期矛盾对短期增长的影响增大。

  消费需求强劲增长

  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近20个月保持12%至13%的增长态势,表明中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2006年仍将继续在上升通道运行。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级研究员胡少维介绍,2006年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首先,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较快增长,农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由于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保护价政策有利于农业再现增产增收的局面。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呈现较快增长,对于改变农民收入预期,扩大消费支出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农村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已由沿海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内陆地区。

  其次,城市居民收入继续有较大增加,中等收入阶层消费成为城市商业市场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失业人员补贴等政策措施。2006年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到提高1600元,将有更多的地方政府在收入政策上向中低收入者倾斜,公务员工资结构调整将提高公职人员收入水平,并将带动城市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挖掘他们发展型消费的潜力。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有助于扩大即期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制止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措施,部分城市推出中小学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有关部门对医院收费加强监督,医疗统筹面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将住房改革的货币补贴落到实处,对住房不达标和无房人员进行货币补贴等等。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人性化设计,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汽车和住房消费也难以重现旺市。消费需求增幅将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出口增幅下降,顺差减少

  由于入世效应、世界经济好转,加上国内政策配套及时、得力,使中国出口连续四年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度,但2006年出口增速将回落。

  参与撰写报告的专家之一高辉清认为,尽管2006年中国仍处于入世后过渡期,但2005年

纺织品贸易所引发的种种争端,预示着今后商品出口的难度越来越大,入世效应将真正减退。

  其次,2005年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规模将成为中国外贸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将采取措施施加影响。

  再者,国际油价高企使正在回升中的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尤其是对于正在复苏中国家的潜在风险明显增加。

  与此同时,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
人民币升值
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

  最后,出口退税率调整也会使一些企业出口积极性降低,加之国际社会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起彼伏,为此国家将不大可能出台进一步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加上抑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最新措施等问题都将对中国外贸出口产生抑制作用。

  受以上因素影响,2006出口将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转变,出口增幅回落会比较大。

  当然,由于2006年世界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外部环境还比较好。同时,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投资形成的加工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努力扩大出口,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等,中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幅。考虑到进口的稳定增长,进出口增速差距有望缩小,外贸顺差将大幅减少。

  调控政策:温和是基调 连续稳定是体现

  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这表明,宏观调控政策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现象适当微调、审时度势地收放,调控政策温和为主。

  在政策的体现上,尽量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经济主体对宏观政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是提高政策效率的保证。这几年宏观调控之所以取得积极成效,与宏观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有很大关系。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高级研究员钱敏泽预计,2006年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仍将保持稳定、连续的特色。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除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已批准的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外,还将进一步引导和调控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平稳、有序发展,“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仍将继续。

  同时,将会针对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现的新问题,采取灵活的微调措施,使经济在短期和中长期供需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增长目标。按照“五个统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政策上将更加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城市及乡村各收入群体之间的协调发展等等。

  此外,体制改革与调控政策融合将是调控政策的特色。

  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根子上都要依赖于相关改革的配套和推进。目前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制度尚在建设中,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制度关系不顺的制肘。

  可以讲,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创新不仅是长期经济发展的保证,也是短期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保证。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是否作调整,要依据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而定。在金融方面,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作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通过强化外部监管,构建有效的内控机制,并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起防范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2006年,税制改革在企业所得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由东北试点逐步向全国更大范围推广)等方面均会有新的举措。投融资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事权等方面改革均可能有新的突破。

  垄断部门和服务领域的改革可能也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医疗、教育体制将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改革举措。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将会明显加快,如金融业、文化产业的开放度会越来越广。要素市场的改革将明显加快,收入分配领域和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都将会继续稳步推进。可见,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将融入体制改革之中。

  与此同时,运用经济与法律杠杆调控经济运行的力度将会加大。比如为了改变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有可能会提高稀缺矿产资源使用税,提高高耗能(水)产业的能源(水)价格、提高行业贷款利率等手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