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浙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今又在何处淘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09:19 解放日报

  炒房、炒煤、炒小水电……近几年,浙江民间资金活跃异常,流向一个又一个领域,创造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而今,在炒房、炒煤不再火爆之时,浙资又在何处淘金呢?

  既玩字画、又买国企

  浙资新流向中,最有意思的应是古董字画。近年来,浙江买家在流失海外国宝“回家”行动中屡有大手笔,被民间收藏界誉为“夺宝奇兵”。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甚至国外的顶级拍卖会上,往往会有几十名浙商集体出现,惊煞全场。而且,这些浙江买家专业性极强,记者在今年4月杭州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亲眼看见,这场拍卖会中一半以上的拍品是“一锤子”买卖,但在拍卖黄宾虹、傅抱石等大家的作品时,顿时你争我抢,彼此不让。记者在浙江等地采访时也了解到,至少有1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已进入文物藏品市场。记者向温州当地每一位受访老板问同一个问题:如果有几百万元闲散资金,投资房地产还是文物藏品?八成回答是后者。浙江一家拍卖行工作人员透露,浙江人投资文物藏品有很强的目标性,如浙籍画家的画,市场上出来一张,就被收掉一张,炒作可能性很高。

  收购国企,眼下也是相当热门。浙江富越集团最近集合四家股东单位出资3亿元,收购原上海美丽华集团90%的股份。上海“老字号”美丽华,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跻身上海十大销售排行榜。浙资此次将“美丽华”在上海城区的60个中心网点一网打尽,并计划:一部分门面经重新包装后再出售,另一部分门面则将结合浙江特色产业来经营。今年初夏,浙江省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广厦集团吃下上海第一家以全国劳模命名的企业———上海耿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最近,慈溪一家不甚出名的小家电企业,仅以470万元,就获得上海老字号企业—————上海电冰箱厂的拳头品牌“双鹿”系列商标的所有权。类似的收购案例越来越多。目前,浙江民资瞄准国有企业存量改革的契机,或者联手成群,或者单兵突进,以期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其实,在房产、煤矿走冷的背景下,古董字画、国有企业、金融行业、石油市场等行业都成为浙江资本“觊觎”的领域。“发现什么行业最赚钱,浙江人似乎总是能比别人快一拍。”一位浙江老板自豪地评价自己的同乡。

  政策牵一发,浙商动全身

  对政策的敏感性,这是浙资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能嗅出政策的变动趋势,随时调转枪头。

  1996年是银行利率下降的开始。自1996年5月起,由于中国人民银行连续数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迫使”浙江那些手握巨资的人开始寻找比银行储蓄回报率更高的投资机会,自此,浙江地区自上世纪70年代萌芽的地下钱庄开始变得异常活跃。以温州为例,缺钱的中小企业因为从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就向地下钱庄借款,民间借贷月利率普遍为10‰至15‰,最高时甚至超过30‰,对温州资本而言,地下钱庄的获利空间远远大于经营实业所获的利润。

  随后,浙资开始炒房。浙资炒房或许无心插柳,到上海买房,起初是为让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但对当时政策的解读,令浙江人开始利用上涨的

房价赚取比一般金融投资产品更高的利润。利用上海当时的申博概念,利用当时银行优惠的贷款政策和低首付政策,利用当时
二手房
买卖在营业税上的优惠,浙资在上海楼市首战告捷,随后开始转战全国。

  当宏观调控政策出台之后,部分浙资及时抽身。2003年起,纽约、伦敦等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浙资随即敏锐地意识到,这又将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反观国内,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已经提出,利用国际国内双重形势,浙资到山西承包小煤矿,到新疆炒石油,踏足西部茫茫戈壁,深入油田深处……而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浙资随即在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开发房地产。

  浙资对政策敏感的嗅觉,体现出了浙江老板们的灵活。一位长期研究浙江经济的教授说,“所谓浙江企业家,就是各种要素的整合者,他们非常擅长在不确定条件下谋求经济运作的利润最大化!”

  买千买万,不如买“头脑”

  浙资如此“见风使舵”,不免给人印象,浙资太“油”?

  一位主攻经济的义乌籍律师告诉记者,浙江人并不光买看得见的东西,也购买无形的东西。“而今,浙江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在脚踏实地进行产业升级!并且非常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为了证明,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最近据报载,浙江近日有四家民营企业积极向海内外引进技术,准备造飞机———造飞机的技术和人力成本无疑是高昂的。二是有消息称,浙江目前已经成为北方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沃土,这显示了浙江在人才资源上求贤若渴。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小蒂也非常感慨地告诉记者,最近他参加了浙江省人事厅举办的高级经济师评审会,令他惊讶的是,被评审的对象中,出现了大量浙江优秀的民营企业家。“硕大的停车场,停满了奔驰和

宝马,”张小蒂说:“浙商当中真的是卧虎藏龙啊,其灵敏性和实践性,超过了不少经济学专家、学者所能掌握的范围”。他认为,资本的追利性,会让资本时而流向房产,时而流向古董,千变万化,但每一个特定时期的热点都只是昙花一现的表层现象而已,真正已成熟起来的企业家对此或许会表示“不屑”。据他透露,现在,一些优秀的浙江企业家早已开始意识到“宏观效率高,并非微观效率高”的原理,譬如浙资曾在2003年到2004年间盲目投资水泥,水泥价一度走高到每吨500元,但宏观政策一调整,不少老板很快被“套牢”。

  “所以,有眼光的浙江老板越来越重视研究如何在给定约束条件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张小蒂认为,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创新发展模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在技术创新领域大规模地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购买要素。张小蒂说:“购买技术,购买头脑,要比购买石油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可喜的是,这种意识,在浙江企业家中,已经开始慢慢成风!”

  本报记者 李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