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冯家山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后,明晰了产权,管理实现了公开透明
本报记者 王乐文
冬日的阳光照在渭北旱原上,整个关中西部阡陌纵横,一望无际。这里是陕西关中西北最大的冯家山灌区。
在扶风县城关镇牛家村务西组,记者见到一个叫伏录莲的中年妇女,丈夫和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就只剩下她一个人。
“水价高不高?”
“不高。过去浇一亩地要花三四十块钱,现在只花十来块钱。我家种了5亩地,过去浇一茬水要花200到300元,现在连100元也用不了。”
据统计,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村组,群众每次每亩浇地费用普遍下降了6—8元,全灌区因此为群众减轻负担400多万元。同时,修渠、用水、供水透明度增加了,群众用水积极性提高了,广大农民以主人翁姿态精心维护渠道,千方百计管好工程,用水保证率与灌溉管理水平同步提高。
在冯家山灌区南干七支上段的农民用水者协会办公室,记者看到,这里保留着从2002年4月15日成立以来至今的所有会议记录,2691名用水户每个灌季缴费花名册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随时可以查询。协会主席崔义生说,协会管理是透明的,由会员代表民主选举产生的协会组织,内部实行民主决策。每灌季结束后和年终都要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报财务收支、灌溉管理、工程管理等情况,并接受代表查询监督,真正实现了水务公开、财务公开。
灌区的北干十一支下段协会主席王晓林说:“现在协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用水户都是其中地位平等的一员,自然就把灌溉当自己的事情办,把工程当自己的干。”
冯家山灌区2000年至今共扩灌农田3万亩,增产粮食150万公斤,为农民增收240多万元。农民用水者协会推行的按量计费、一价到户政策,使群众蹲在地坎就能算出自己要缴的水费,所以非常注意节水,小畦灌溉、波涌灌溉等田间节水技术在灌区得到推广,基本没有了大水漫灌现象。灌区每亩用水量由过去122.3立方米降到98.8立方米,年节约水资源达1400万立方米,用水户满意率由以前的不足60%达到了现在的98%以上。
冯家山灌区管理局局长李进峰说,组建协会明晰产权,实现了灌区与群众的双赢。每年年初,协会向水管单位买水,随后在灌溉季节对协会内用水户实行有偿供水,每轮用水结束后,协会及时结清水账并张榜公布;水管机构则让权减利,向代表农民用水户的协会移交田间工程水利资产,同时把支渠以下渠系的渠道管理权和经营权转移给协会,由协会负责渠道维护、配水、水费收缴,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截至目前已经登记注册成立了19个协会,管理斗渠357条,拥有会员农户5.3万户,控制灌溉面积36.64万亩。
《人民日报》 (2005年12月19日 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