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上海引进台资10年翻三番 成本控制成为新课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6日 02:05 每日经济新闻

  姜华 每日经济新闻

  至2004年底,台湾百大财团企业中有68家在上海共投资设立了186个项目;台湾上市公司中有90家在上海共投资设立了153个项目。

  自1984年第一家“落沪”至今,台资企业在上海发展已走过20个年头。最近10年是上
海引进台资的“黄金时代”,上海引进台资10年翻三番。台资高科技企业更是在近几年中,发展成为上海外贸出口“大户”。

  三次入沪高峰

  台湾的资本和人才从1990年开始大量涌入上海,至今已出现3次高峰。

  “1997年以前来大陆投资的台商没有不赚钱的。那时,上海的

出租车司机遇上台胞就会问他们来上海开了什么厂。可见当时投资形势之好。1997年后,上海经济地位的跃升和飞速发展,又引来了第二次台资企业入沪高峰。当时,出租车司机会热情地问他们‘来上海旅游吗’、‘上海漂亮吗’之类的问题。2002年以后,在‘上海热’和台湾失业潮强袭下,上海成为台湾年轻人找寻机会的新标的。这时,出租车司机都很直接地问他们‘来上海找工作吗’、‘工作找到没’。”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龙凤食品董事长叶惠德向《每日经济新闻》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2000年,上海引进台资从1995年的4.2亿美元跃增至20.5亿美元。2002年至2004年,上海引进台资的趋势呈稳定增长态势。至2004年底,台湾百大财团企业已有68家在上海共投资设立了186个项目,台湾上市公司中有90家在上海共投资设立153个项目。

  上海仍是首选

  近10年来,上海的商务成本增长,但台商们“落沪”热情丝毫未减。

  “上海的商务成本确实高于昆山、苏州、南通等周边城市,但向我咨询来上海掘金的台商却越来越多。毕竟便利的交通、高素质的人才、国际化的生活品质和辐射长三角的庞大市场,赋予了上海太多魅力。”上海大育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创盛表示。

  面对上海巨大的消费品市场,台资现代物流商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加速扩展市场份额。目前,台湾顶新集团不但已有遍布上海各主要地区的11家“乐购”大卖场,还通过收购股权成立了“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使之成为拥有56家门店的大陆便利店行业首家台资控股企业;台资控股的“好又多”在沪经营着11家大卖场;台湾润泰集团合资参股卖场稳步发展为4家;台湾灿坤集团一度将“灿坤3C”卖场扩张到17家……在上海的现代商业连锁零售领域,台资约占三分之一。2004年,首家台资人寿保险公司和台资担保公司相继在沪成立。这些均表明台资进入上海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步伐正在加快。

  成本是最大压力

  上海翔茂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现今全球制造手套种类最多、最大的工厂之一。说起企业创办10年来,手套外销量由最初每月16个集装箱增长到现在的360个集装箱,董事长李茂盛掩饰不住满脸欣喜。但对于台资企业在上海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李茂盛也丝毫不掩饰他的担忧。“原材料加上18%的增值税后,成本高到我们无法承受。建厂10年来,我们的原料全部来自进口,如此舍近求远实属无奈。”

  龙凤食品也同样困扰于原材料价格的高涨。“尤其是2003年以后,原材料大幅上涨,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加上批地建厂的成本持续增加,台资企业普遍感受到来自这三方面的成本压力。”叶惠德表示。

  对于如何克服成本压力,叶惠德表示:“比如无纸化办公、精简人员等,对企业管理成本的压缩是无止境的。当然,还需要提高企业的机械化程度,这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成本。”

  叶惠德还表示,压缩成本的关键还在于产品升级和创新。“企业要会创造流行。比如龙凤开发的手工大水饺,虽然在成本上比普通水饺高一倍,但利润增加幅度却不止一倍。也就是说,要走在同行的前面创造产品流行,在获取新产品高利润的同时,也就降低了成本。”

  光有好的产品还不够,叶惠德强调,一定要走自有品牌之路,同时建设新的产品销售渠道及通路。

  沪外贸出口十强台资高科技占一半

  昨日,上海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谢力军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经过5年发展,沪上台资高科技电子资讯企业已占上海市外贸出口十强的一半。

  相比传统零售商业台企及无品牌代工企业,以IT、IC为代表的高科技台资企业已后来居上,成为沪上台资企业的佼佼者。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底,台商在沪投资设立的电子资讯类制造业达30家,其中不乏中芯国际、宏力、英业达等著名厂商。

  2003年至2004年,又有台积电、

华硕、鸿海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进入。

  经过几年的发展,这些技术密集型台资企业已成为上海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2004年上海外贸十强榜中,台资企业占一半,分别是达丰(上海)电脑、英华达(上海)电子、英业达(上海)、英顺达科技和中芯国际。5家企业出口总额达140亿美元,占十强企业外贸出口总额的63%。

  其中,达丰(上海)电脑不但以83亿美元的业绩高居上海外贸出口百强企业的榜首,更首次超过中石油跻身2004年全国企业进出口贸易

500强企业的三强之列。

  谢力军认为:“自1984年首家台企‘落沪’至今已20年,前15年多为第二产业和以传统零售商业为主的服务性行业,近5年则持续出现台湾高科技企业,发展势头神速。谢力军表示:“在台湾出口贸易商与上海制造商更密切联系的同时,电子资讯产业的互惠双赢格局业已形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