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文化阵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11:27 经济视点报

  十三朝古都带给洛阳的,是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这让洛阳人兴奋不已。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开始千方百计利用这些资源来换取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

  让人遗憾的是,洛阳对文物保护开发的力度,却与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不那么协调。

  □经济视点报记者 陈媛媛

  洛阳与龙门石窟再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今年11月26日,在龙门石窟,河南省首届文化遗产日揭幕。尽管已经入冬,但天气却似善解人意,当天阳光和煦。预料之外的是,龙门石窟当天迎来了“井喷式”的参观人流,异常火爆的场面甚至轰动了全国。

  “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黑压压的人群,道路被围得水泄不通,方圆5公里内,都是缓慢移动的人流。”一位当天在龙门石窟的旅游者回忆道。

  在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上,洛阳与龙门石窟一起免费开放的还有关林、都城博物馆、

偃师市商城博物馆、玄奘故里等15处景点。

  事实上,这些景点只是洛阳诸多文化景点中的一部分。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都斟鄩起,历史上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悠久的历史留给了洛阳光彩夺目的文化遗产和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有人将洛阳的文化称做是“马文化”,虽不准确,却也有一定道理。

  白马寺就是“马文化”的典型代表。始建于东汉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白马寺的由来,还有一个跟马有关的传说。据说汉明帝梦见金人,因此召来大臣

解梦。一个大臣说,可能是梦到了西方一种叫佛的神。汉明帝因此派人去西方取经。因为佛经是用两匹纯白的马驮回来的,寺院建成后,就取名为“白马寺”。

  另外一个与马有关的文化,就是唐三彩。单从表面上看,唐三彩似乎与马没有什么联系,但内行的人都知道,唐三彩中的三彩马,是其最具代表意义之作。

  唐三彩因唐时制作多以红、绿、黄三色为主而得名。在洛阳,唐三彩的复制和仿制工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经过历代艺人们的研制,洛阳唐三彩的工艺技巧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全国陶瓷工艺品评比中名列前茅。

  在文化事业的发展上,洛阳依托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在现代文化产业上,洛阳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除此之外,洛阳的文化掘金意识越来越强,发展速度也愈来愈快。

  挣脱体制桎梏

  洛阳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首先体现在挣脱文化体制的羁绊上。

  今年11月23日,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轻轻揭开一块红绸,在市豫剧团、豫剧二团合并基础上组建的洛阳豫剧院宣告成立。

  而此前的11月21日,洛阳市文化局传出消息,原为文化事业单位的洛阳市演出公司,经市工商部门批准,注册为洛阳市海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洛阳市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第一家转企单位。

  三天时间内,洛阳市连续结束了文化体制改革中两项重要的攻坚战,标志着洛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为加快洛阳市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注入了一针强有力的推进剂。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此时距离洛阳文化体制改革启动,还不到3个月。“7月12日,河南省委召开了全省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会议之后,孙书记反复指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从那时起,我们就深刻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洛阳市文化局局长徐建莉说。

  8月26日,洛阳市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能摸清洛阳市文化产业的资源现状,我们对文化系统进行了调研,又深入9县6区调研。并提出了近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徐建莉介绍。

  在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上,洛阳市将大型舞蹈诗《河洛风》与旅游有机结合,并成为长久的保留节目,在牡丹花会、黄金周期间以及河洛文化节期间,与各大旅行社密切配合,为游客演出。另外,市文化局还打算重新包装“十万宫廷乐舞”,与《河洛风》一起成为洛阳市的精品剧目。

  “做大、做强青年宫文化中心这个品牌,拉动整个文化中心其他文化项目的开发,是第二项重点工作。”徐建莉说,“我们要把青年宫文化中心组建成文化企业,成立有限责任公司。”

  青年宫文化中心是洛阳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设施,集电影放映、演艺、培训为一体,其中二楼的星级电影厅,是青年宫文化中心的主要项目。

  据徐建莉介绍,下一步,将完成4个文化事业单位:上海剧院、人民会堂、洛阳剧院、红星剧院的转企改制工作。

  “改制后,各文化公司可以根据群众需求、市场动向选定经营项目,更加灵活自主,对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洛阳文化市场会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徐建莉说。

  由“花钱文化”到“文化赚钱”

  如果说文化体制改革是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那么文化设施的兴建,则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添了一把新柴,更是洛阳由“花钱文化”到“文化赚钱”观念转变的体现。

  11月25日,洛阳新区的“时代轴线”上,一座“T”字型五层建筑,已粗具规模。这就是计划在明年牡丹花会期间投入使用的“洛阳歌剧院(人民会堂)”(以下简称洛阳歌剧院)。

  洛阳歌剧院位于市府东街、市府西街、太康路和宜人路之间,是一座现代化剧院,既能满足国内大型歌舞剧、交响乐演出,又可满足地方政府重要会议的召开。

  “建成以后,洛阳歌剧院将成为一座规模空前的演出场所,气势恢宏,富丽堂皇,设施高档,功能齐全,在整个中西部地区都数一数二。”洛阳市委办公室宋秋福说。

  洛阳歌剧院的兴建,不仅是洛阳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与洛阳歌剧院同时兴建的文化设施还有投资1.8亿元的洛阳新区体育中心二期工程、青年宫工程和洛阳博物馆新馆工程。

  位于凌波湖西畔的洛阳新区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占地5万平方米,以曲线轮廓为主,充满现代气息。采用进口草坪,铺设塑胶跑道,配置一流的灯光及音响设备,建有3.8万个座位,完全能够满足举办国内外大型足球赛事及田径赛事的要求。

  据了解,洛阳新区体育中心一期工程已在今年5月23日建成,包括“两馆一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场,是洛阳新区的标志性建筑。这里已经先后举办了2005年牡丹花会的开幕式、中美篮球明星对抗赛以及全国男篮甲A北区夏季联赛。

  这批新建的文化体育设施,都是洛阳发展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标志。

  除此之外,在文化软件的发展上,洛阳也是煞费苦心。

  作为曾经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性政治、文化中心,洛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精华因历史的积淀而愈加厚重,因岁月的磨洗而愈显光辉。为传承河洛文化的精粹,让人们感受到古代文明的流风余韵,洛阳市精心编排了大型舞蹈诗《河洛风》,艺术地表现了撼人心魄的开凿龙门、风流倜傥的河洛才子、辉煌壮观的武皇登基、美丽绝伦的牡丹吐芳等发生在河洛地区的历史事件,用流畅的舞蹈语言生动地展示了洛阳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我们还组织有关部门对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海神社’等濒危艺术形式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再现了昔日大唐宫廷乐舞盛大、威仪的艺术风采。”徐建莉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

  有关资料显示,“十万宫廷乐舞”有“音乐活化石”之称,是武则天时期专门为皇室贵族表演的宫廷乐舞。此次整理,在保持乐手、曲谱和演奏风格的基础上,添配了编钟、唐鼓等大型乐器,可以演奏数十首曲目。

  “‘海神社’也是隋唐宫廷的一种宴乐,五代以后流传到洛阳民间,因为是洛阳独有的民间音乐,故有‘洛阳海神’之称。一些民间艺人自发组建了‘海神社’,搜集整理乐谱50多首,活跃在民间进行演出。” 徐建莉说。

  掘金背后文物保护乏力

  “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洛阳曾经的辉煌赋予了洛阳博大精深的历史厚度与文化积淀。然而,洛阳对文物保护开发的力度,却与其厚重的古文化底蕴并不协调。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洛阳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处处散发着古代文明的流风余韵。根据历年的考古发掘和大量翔实的历史文献验证,作为长期辉煌鼎盛的古都,洛阳有着都城遗址、寺庙石窟、墓葬碑碣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

  “洛阳对历史文化的开发远远不够。”年过七旬的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认为。叶鹏的观点代表了洛阳市众多文化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历史文化、宝贵的资源,给洛阳提供了很多机会,但是洛阳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开发却显得乏力。

  例如,洛阳有五座都城遗址,分别是夏都斟鄩、商都西亳、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其中,汉魏故城、隋唐东都城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在任何一个城市,有其中的任何一个遗址都是不得了的,但在洛阳,这个优势并没有显示出来。”一官员说。

  据了解,现在二里头(夏都斟鄩)遗址还是一片庄稼地,国家考古工作队正在那里考察;商都西亳遗址虽然建了一个博物馆,但尚未做展示、恢复性工作;周王城遗址已经被城市压住;在洛阳白马寺一带的汉魏故城遗址是目前保护得最好的一处,基本没有盖楼建房;而隋唐东都城遗址却一部分被老城区压住,另一部分位于洛阳新区下面。

  除了遗址系列外,洛阳文人系列的开发,也惹来众多人士的争议。

  “汉魏文章半洛阳。”洛阳文脉,绵延不绝;洛阳才子,文采风流。“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等俱名震当世。

  在洛阳,老子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曹植写下《洛神赋》,左思的《三都赋》令洛阳纸贵,许慎写下了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班固、班昭兄妹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司马光撰写了煌煌巨著《资治通鉴》……

  这些文化名人或生于此、长于此,或游历于此、终老于此。在这里,他们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

  “如此的名人系列,在洛阳有很多,如果能将这些开发出来,将大大加深洛阳文化的厚重性。”洛阳考古专家蔡运章认为。

  “政府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一位官员如是解释。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却昭示了洛阳在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中所作出的某种倾向性抉择——

  2002年年底,洛阳东周王城广场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广场工地1.6万平方米的钻探面积内,人们发现了397座东周时期的墓葬和18座车马坑。在其中一座面积最大的车马坑内,出土了由6匹马驾驭的“天子之乘”。“天子驾六”遗存的出土,印证了古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时期只有天子才能“驾六”之说。

  “‘天子驾六’是全国迄今为止首次发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遗存,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为国内仅有。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国内第二个兵马俑。”文物专家给出如此评价。这一发现,无疑更增加了洛阳历史文化的“厚度”。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劫难由此而生。

  有关人士回忆道,2003年1月12日晚,在河南省政府对洛阳所做的《河洛广场东周王城贵族墓地遗址保护方案》未作出批示、方案未举行专家讨论会、亦未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情况下,包括挖土机在内的大型施工机械进入了“河洛文化广场”工地,并于13日开始大规模施工作业。

  当月15日,三台大型挖土机依然以最高频率作业,几辆装土卡车来回奔驰,整个工地一派大干快上的场景。16日,工地已经面目全非,孤零零的5座车马坑,像孤岛一样伫立着,周围已经全部被挖成连片深坑。

  洛阳市12位知名专家学者联名上书洛阳市委、市政府,指出“按原方案建成的广场,在全国的广场中,只能是二三流的广场;实地展示东周王陵遗物的广场,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广场。”

  1月24日,《中国文物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洛阳在毁什么》一文,随后又采写刊登了热点追踪:《洛阳,1月16日以后……》的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网上各种评论如潮。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洛阳市政府终于改变了其原先的设计方案,决定在原址、原地进行展示性保护。2004年,投资1200多万元,占地1200平方米的“天子驾六”博物馆对外开放。

  “那是当时众多专家教授豁出命保下来的,现在却又成为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绩’。”虽事隔3年,一位参与当时“天子驾六”保护工作的教授仍义愤填膺。

  据他介绍,当时毁掉的车马坑有十几座之多。虽然现在修建了博物馆,但是无论从其规模或是档次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如果将其一次性全部展出,规模不亚于陕西秦兵马俑。但是看现在,整个博物馆只有那么大点儿地方,真让人寒心。”对现在博物馆的修建情况,这些专家还是有诸多的不满。

  文化个案1:

  《河洛风》接连“流产”的背后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果出现一部以当地历史文化为底蕴的文艺精品,它将成为城市文化的灵魂和象征,并催生出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魅力。

  在洛阳,《河洛风》便扮演了这种角色。

  但是,如此一部反映河洛文化的大型舞蹈诗,几乎每次在演出前,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濒临“流产”的边缘。

  □经济视点报记者 陈媛媛

  洛阳三刮《河洛风》

  2003年年初,为促进旅游开发,推动全省经济建设,河南省委宣传部提出了实施“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设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台展现河洛文化的大型舞蹈诗《河洛风》在洛阳应运而生。

  这一年,为了支持《河洛风》顺利编排,洛阳市财政拨款300万元。

  2003年8月,《河洛风》开始文学脚本的创作,9月底集结排练队伍,10月20日,主创人员进驻排练场。在历经50余天的紧张排练后,12月16日,《河洛风》率先在河南人民会堂进行了汇报演出。

  “当时,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孔玉芳指出,《河洛风》的成功给全省文艺精品工程带了个好头。”洛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张建东依然难以忘怀当日的成功。

  然而,由于首场演出主创人员主要以外聘人员为主,洛阳本市的艺术工作者只是进行辅助,导致演出之后,主要演员各归其处,《河洛风》就此不了了之。

  2004年年初,“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中的《木兰诗篇》和开封的《清明上河图》相继演出。同年3月,《河洛风》在文学创作、音乐设计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修改。同时,又开始了复排工作。

  “这次复排吸取了以前的教训,从主创人员到群舞演员,主要用我们自己的队伍。”

  这一次,洛阳市财政再次拨款300万元,用以购买所需的各种设备。其中,仅灯光、音响等就花了200多万元,其余都用于服装、演出花费等日常开销。

  第二次排演,从11月15日集合队伍开始,到向省委、省政府汇报演出,历时4个月。这次的《河洛风》又博得了满堂彩。

  “这次的演员中,洛阳市歌舞剧院有40个,部队和艺术学校各20个。但是很快,部队的演员有任务走了一些,艺术学校的学生因为毕业也走了一部分,这导致了第二次排演后又一次搁浅。”张建东再次遇到了人员流失的问题。

  这次排演,付出的不仅仅是人员的辛劳,还有200多万元的设备,一旦放弃,就太可惜了。在张建东看来,《河洛风》代表着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一定要把它延续下去。

  2005年11月,《河洛风》第三次将复排提上日程。这次在人员的选择上,张建东显得更加慎重。“由于现实的原因,仅凭歌舞剧团难以承担整个演出重任,最终决定将艺术学校的学生融入到演出的队伍中。”

  最后,洛阳市文化局从200多名学生中挑选出56人,每周拿出四个下午的时间作为教学课程进行排练。“这样,既为艺校的教学增加了内容,又为《河洛风》提供了所需的人才。”

  《河洛风》联姻旅游

  《河洛风》如华贵的牡丹盛开在河洛大地。在洛阳,许多人都把观看《河洛风》看做是一种时尚,更有一些来洛阳旅游的人,希望能通过欣赏如此高雅的艺术来了解河洛文化。但是,在这一点上,《河洛风》并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河洛风》演出的花费是很高的,很难满足一些普通市民的需求。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河洛风》完全市场化、与旅游相结合。”张建东说。

  根据计划,《河洛风》将与旅游企业联姻,剧团只负责剧目的演出工作,其他都由合作的旅游企业管理,完全走市场化道路。而旅游版的《河洛风》将会在不影响剧情的基础上,对原有剧目进行简单的缩减,使《河洛风》更容易被大多数市民接受。

  但要成功地走市场化演出模式,进行市场化管理,并非易事。张建东认为,应首先建立一个专门的网页,加大在多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在牡丹花会举办期间与旅游部门、旅游企业联姻,实行利益分成,不但要营销剧目演出票务,而且要营销与剧目有关的产品。

  同时,《河洛风》也可以由企业参与主办、协办、冠名权及举办演出专场等活动,最大限度争取企业和个人的支持,保证该剧目在洛阳长演不衰,并把《河洛风》作为一个文化品牌打造出来,逐步实现文化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目前的计划是,在2006年牡丹花会至五一黄金周期间演出20场,在十一河洛文化节期间将与各大旅行社密切配合,精心为游客演出,让《河洛风》的第三次复排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张建东说。

  《风中少林》的启示

  与《河洛风》同属“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中的另一精品剧目《风中少林》于11月22日喜摘中国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与此同时,《风中少林》演出的订单接踵而至。据悉,目前已经排到了2008年。其中仅在美国的巡演就达800多场,预计演出收入800万美元。

  对于《风中少林》的成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曾评价说,这是以体制创新带动艺术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透视《风中少林》的市场化之路,或许可为《河洛风》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酝酿这部舞剧开始,郑州歌舞剧院就考虑到了商业运作。在演员的挑选上,《风中少林》并没有局限于郑州本地,而是从全国11个省的3000多人中,精选出55名演员,签约加盟剧组,构成基本演员队伍。随后,2004年11月,郑州歌舞剧院与省内三家大企业合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股份制文化产业公司——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同时决定,由郑州中远演艺娱乐有限公司运作,把《风中少林》推向世界。

  其实,《河洛风》与《风中少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舞蹈的演变,都是民族文化的反映,都是精心打造的艺术奇葩。只是《风中少林》抓住了机遇,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迅速在全国打响,并且将影响力扩大到国外。

  对于《风中少林》这两年的发展,张建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准备将《河洛风》采用两个版本进行复排。一个是精品版,主要用于参加全国性演出,宣传河洛文化,宣传古都洛阳;另一个是旅游版,主要用于和当地旅游结合,服务本地经济文化建设。”

  谈起今后《河洛风》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张建东有许多自己的想法:“现在还没有碰到好的机遇,我们考虑当前还是首先要把自身的排演工作做好。”

  文化个案2:

  “水席”向外之困

  在洛阳,水席已经成为当地盛行的一个文化符号。水席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为“洛阳三绝”。

  提及洛阳水席,不能不提到真不同。

  现实的情况却是,洛阳水席早出名了,真不同也早出名了。但是,洛阳水席这一完整、古老、大气的名宴却始终未能真正地走出洛阳城。

  □经济视点报记者 陈媛媛

  洛阳“水席之风”

  在洛阳,水席已经成为当地一种代表性宴席。它也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被并称为“洛阳三绝”。

  所谓“水席”,有两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二是在宴席间采用一道道上菜的方式,吃一道换一道,像流水一般。作为大菜宴席,洛阳水席在华夏的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其代表和体现的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国饮食王国的一朵奇葩,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人前来品尝。

  “满汉全席也只不过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洛阳水席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有根的,饮食文化亦然。”在谈起水席时,洛阳市真不同饭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真不同)副总经理李彦庭始终将它与洛阳一词相连。在他看来,洛阳与水席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水席起源于洛阳,这与洛阳的地理气候有很大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少而干燥。这里的人们习惯使用当地出产的淀粉、莲菜、山药、萝卜、白菜等制作经济实惠、汤水丰盛的宴席,久而久之逐步创造出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洛阳水席。

  而水席的吃法,更是渗透着洛阳的古都文化。洛阳水席始于唐朝,共有24道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兼而有之,喻示了武则天执政24年的无限风光。上菜顺序也极为考究,先上8个冷盘作为下酒菜,象征着武皇“服”、“礼”、“韬”、“欲”、“艺”、“文”、“禅”、“政”的八大善绩;待客人酒过三巡再上热菜,而在16道热菜中,每道菜也都有一个传奇的历史典故。

  在洛阳经营水席者甚多,大到装饰豪华的酒家、宾馆,小到街头的地摊饭铺,都不乏水席的踪影。尤其是经营水席的小饭店,几乎成了洛阳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头把交椅“真不同”

  不过,如同提到洛阳市的工业,言必称洛轴、一拖一般,凡提及洛阳水席,真不同也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性符号。

  这家创始于1895年、目前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在洛阳水席中的地位不可小觑。民间“不进真不同,未到洛阳城”的说法,便是印证。

  “想了解洛阳水席,就去真不同吧,水席是在那里发展起来的。”洛阳市烹饪协会的人员对《经济视点报》记者说。在洛阳,真不同俨然已经成为水席的代名词。

  “真不同做的洛阳水席是最正宗的,并且是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从清末一直延续到现在,可以说,真不同把这道名宴发挥得淋漓尽致。”李彦庭说。

  根据李彦庭介绍,从中州路搬迁到涧西,再搬回老城的中州路,真不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1997年前后,“当时由于体制变革和退休老职工增加等众多因素,致使真不同的经营走上了下坡路,经营十分不景气。”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彦庭历历在目。

  “同年,为了挽救真不同,随即将它由原饮食服务总公司旗下并入到现在的洛阳酒家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洛阳酒家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非常红火的公司。”李彦庭说。之后,真不同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装修。

  据介绍,真不同四楼的御膳宫,可以说是洛阳十三朝古都的浓缩,夏、商、周、汉、魏、晋、北魏、隋、唐等朝代先后建都洛阳,古代历史和灿烂文化尽显其中。在这里,每个朝代的地图、皇帝像、文物等都陈列有序,仿佛在向人们叙说着洛阳曾经的辉煌。

  除了硬件外,真不同在软件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菜品上,真不同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过去一根骨头就能做一桌饭菜,到现在的各种家禽、海鲜、豆制品等,都做了很大的改进。

  “这也和原料的不断丰富有很大关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真不同的厨师在继承传统烹饪技艺的基础上,对洛阳水席的品种和结构进行了创新,使之更丰富完美了。”李彦庭称。

  据了解,在今年6月份,日本民间艺人东麻美专程来真不同学艺。他在这里学了一周,主要就是学习洛阳水席,这也让洛阳水席开始走出了国门。

  向外之困

  2002年,洛阳水席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国名宴”。

  2003年,真不同饭店被授予“国际餐饮名店”称号。其中,真不同的宫廷水席荣获“国际美食质量金奖”。

  不过,洛阳水席是早出名了,真不同也早出名了。但是,洛阳水席这一完整、古老、大气的名宴却始终未能真正地走出洛阳城。

  “名气大了,市场需求也跟着增加,真不同现在的门店天天顾客盈门,去晚了还找不到位置,真不同为什么不开连锁店呢?”河南省首届文化遗产日期间,不少想去真不同尝鲜却未能如愿的游客抱怨道。

  “洛阳的水席和郑州的烩面、开封的小笼包子一样都是河南的名吃,但是现在开封小笼包已经走出河南,在全国开分店,郑州的合记、萧记烩面也在郑州遍地开花,而真不同目前却没有任何分店。”

  在外人眼里,洛阳水席似乎有点故步自封,李彦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可能与洛阳人的浓厚的恋家情结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真不同中有人透露,技术输出倒是有一些。真不同曾经派厨师到省内的南阳、信阳、郑州,省外的沈阳、河北等地,与当地的酒家、饭店相结合做洛阳水席,但是都没有长久坚持下去。目前,只有北京的厚德福做得比较好,仍保留着几道水席的特色菜。但是,真不同的品牌优势尚未能借此进一步加强。

  李彦庭认为,目前真不同的技术和管理都跟不上其发展的需要,如果盲目开分店,只能是自毁前程。另外,由于洛阳水席多用胡椒、辣椒做调料,其大酸大辣的味道使许多南方人无法接受,因此也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

  文化个案3:

  节庆文化的财富引擎

  “洛阳牡丹甲天下”这句话,本是用来形容洛阳牡丹的花色,如今,这个“甲”字,更多地体现在了每年一度的洛阳牡丹花会上。跻身全国“四大节会”之一的洛阳牡丹花会,已经成为洛阳的一张名片。

  然而,近些年,花会的根源产品——牡丹花的地位,正遭受着各方挑战。由此,洛阳又打出了节庆文化的第二张牌——河洛文化旅游节。

  凭借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洛阳算起了节庆文化的经济账。

  □经济视点报记者 陈媛媛

  洛阳牡丹的财富引擎

  在洛阳,或许没有哪一个节庆,能如牡丹花会一样,成为如此绚丽多姿的财富引擎。

  多少年来,每到4月,洛阳牡丹盛开,洛阳城内观赏姚黄魏紫,几乎到了“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程度。

  然而,自1983年起,洛阳人就不再单纯地把牡丹当成一种自我欣赏的东西,而是从中汲取灵感,寻找商机,巧打“牡丹牌”,提出了举办“牡丹花会”的创意,牡丹由此形成了洛阳的节庆品牌。

  20多年来,洛阳牡丹花会已经由最初单纯的赏花活动,发展成为集赏花观灯、旅游观光、经济贸易、对外交流和文化体育活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并跻身全国“四大节会”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实,牡丹花会之所以会如此繁荣,市场化运作起了关键作用。2004年,贵州茅台集团和新郑卷烟集团先后各投资100万元,分别赞助了第22届牡丹花会的开幕式和庆典文化,洛阳本地的一些企业也慷慨投资,为牡丹花会的市场化运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今年的牡丹花会上,中国一拖集团提供资金200万元,取得了本次牡丹花会开幕式晚会的冠名权,并将之命名为“牡丹放歌东方红”。除中国一拖集团外,栾川钼业集团也投资了100万元。同时,中信重机公司、中国石化洛阳分公司、洛阳耐火材料集团、洛阳铜加工集团等企业和单位都为举办花会投入了大量资金。

  如今,在洛阳,牡丹书画、牡丹灯会、牡丹花会庆典文艺演出、民俗文化庙会、牡丹书市等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日益丰富着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牡丹广场、牡丹公园、牡丹仙子雕像等一大批以牡丹为主题的城市标志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和诠释了洛阳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据了解,洛阳在举办牡丹花会的同时,还将牡丹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目前,洛阳市已形成邙山、洛南两条牡丹产业带,建立了90处牡丹观赏点,洛阳牡丹品种已达960个,观赏牡丹面积6000亩,商品牡丹面积1.6万亩。

  “节庆文化”的新延伸

  从去年开始,在努力探索如何办好洛阳牡丹花会的同时,洛阳又打起了河洛文化品牌的“主意”。因为在洛阳,与牡丹同样拥有盛名的还有河洛文化。

  洛阳市政府官员余用斌告诉《经济视点报》记者,打“河洛文化”品牌,源于近年海外华人华侨掀起的寻根访祖的热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经了五千年的岁月,而其核心源头就是河洛文化,河洛地区实际上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和圣地。在此形势下,河洛文化备受关注。

  “举办河洛文化旅游节,就是要弘扬河洛文化,打造中华文化圣地这个品牌,让洛阳真正成为全世界华人以及所有崇尚中华文化的人注目和瞻仰的文化圣地。”余用斌说。

  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两届的河洛文化旅游节与牡丹花会相呼应,成为两年来洛阳市推动节庆文化的又一重要节会。

  围绕这一节会,洛阳市还组织开展了学术研讨、文化论坛、诗篇吟唱、寻根问祖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洛阳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单纯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已感到不过瘾了。但是,一旦自然风光、资源与文化联姻,与节日和节会活动结合,就增加了很多丰富的内涵。”在余用斌看来,举办河洛文化旅游节,不仅发展了节庆文化,还使旅游品位得到了提升。

  除了这些自然具有的文化资源外,洛阳还依托已经建成的高标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举办各类大型国际、国内赛事和商业性文化体育活动。例如,今年下半年举办的中国男篮甲A南区赛事、CBA中国男篮甲A职业联赛河南主场赛、四国

女排邀请赛等。

  事实上,洛阳的地方节会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经营城市的一个重要形式,并成为城市发展、旅游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和成功的捷径与载体。

  多方制约亟待突破

  作为举办最早的著名地方性节会之一,洛阳牡丹花会经历了由“政府举办、政府唱戏”到“政府举办、企业唱戏”的转变。最近几年时间,随着市区环境建设越来越好,花会期间活动增多,牡丹花会也越来越红火。

  但是,作为发展牡丹花会的根源产品——洛阳牡丹的地位,正在遭受着多方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是菏泽牡丹的冲击。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从1992年举办以来,已举办了13届。每年,文艺活动和商贸活动的珠联璧合,都给菏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除此之外,菏泽还围绕牡丹种植、观赏、旅游、加工、销售等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了庞大的产业群。

  目前,民间已流传起“洛阳牡丹甲天下,菏泽牡丹胜洛阳”的说法。“试问,如果洛阳牡丹不再甲天下,那么,每年的牡丹花会该以何为依托呢?”有人表示担忧。

  而对于每年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巨资打造的文艺演出,一些专家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一些知名演员来唱几首歌就走了,并没有给洛阳文化增添任何新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学专家认为。

  另一方面,洛阳文化节的产品开发也相对滞后。“除了唐三彩在全国有点名气外,其他都没有太大的发展。”该专家说。

  在不少人看来,打造节庆文化,要以塑造地区文化形象、提升区域文化品位为宗旨,如果仅仅为经济效益或眼前利益而发展节庆文化,简单地把节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势必会导致一些短期行为,最终难以实现形成文化特色的目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