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货币政策可能会更为偏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低估的主要部分是私人部门和服务产业的规模。服务业更多的与消费相关,因此消费率将得到提升,外需与GDP的比例也将有所降低
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上海
在日前举行的《财经》2006年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段讲话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说到统计,我们今年面临非常大的挑战。最近几天,我看到报纸上开始刊登统计普查数据。统计普查对中国的统计数据产生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效应,这个效应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周小川所谈到的就是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昨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在此前的12月6日发布了(第一号)公报,并将于12月16日发布(第三号)公报。
12月20日(下周二),国务院新闻办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情况、利用普查数据测算的2004年GDP数据及对历史数据进行的修正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份公布的数据,我国2004年GDP总量为13.65万亿元。有媒体透露,这次经济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的GDP数据要在原有的统计基础上增加2万亿元左右,和经济实际规模相比,以前的统计低估了大约20%的规模。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低估的主要部分是私人部门和服务产业的规模。他表示:“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也提到这种低估,因此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另外由于低估的主要部分是服务产业,GDP数据调整的结果除了总量的调整外,还有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增大。”
宋国青还表示,在按照需求口径的统计中,内需与外需,投资、消费与出口等结构的比例也会出现变化,服务业更多的与消费相关,因此消费率将得到提升,外需与GDP的比例也将有所降低。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范剑平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各种比例的变化将使得过去为大家关心的很多指标出现变化,比如投资率将没有当前认为的这么高,消费率将得到提升,储蓄率也将有所降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也将有所缓和。新的统计数据可能还会引起省市GDP排名的变化,比如服务业发达的省市可能因此而前移等等。
而谈到GDP绝对量放大对以后政策的影响,范剑平表示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参数的变化上。“比如以前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需要多少信贷投入,这对以后的信贷政策也许会产生变化。这种参数、系数的调整将要进行,以后要以新的参数与系数作为调控的依据。”
周小川在上述演讲中也提到:“统计数据的变化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如何对待新的数据和历史数据,历史数据的误差怎么处理等等。我们过去用的数据现在都变了,根据这次的效果,可能都要对这个误差进行重新分布。因此,我认为这对预测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
安邦高级分析师贺军表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按照以前的数字制定的货币政策会产生误差,因为实际情况是GDP增长比以前统计的还要多,这意味着要实现预期的GDP增长可能以更为紧缩一些的货币政策就可以达到。这或许意味着将来的货币政策走向较现在将会更为偏紧一些。
范剑平对此表示,GDP规模的变化会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但不会是方向性的影响,就是说不会从紧缩而转为扩张,也不会从扩张而转到紧缩,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度,比如扩张的程度或紧缩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