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9日电 在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何破题,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难题。山东济宁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创建农村“文明一条街”为突破口,一个村庄从一条主街道抓起,从整治环境卫生入手,配套跟进文化阵地建设,从而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创建活动于2001年启动,计划5年内全面普及。济宁市创建“文明一条街”从硬件建设
入手,并从公共街道向家庭内部延伸。一开始,重点抓村居环境净化,清理柴草堆、粪堆、土石堆等“三大堆”,对小猪圈、小厕所、小垃圾堆、小柴草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实施改水、改厕、改灶和改善居室环境工程,并强调文化建设的内容,如在街道的明显位置设置阅报栏、计生政策栏、普法宣传栏、村务公开栏等。同时济宁市还着力健全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对文明街进行经常性的清理养护,及时更新宣传内容,使文明街面貌常新。
兖州市兴隆庄镇三官庙村是较早建设文明街的村,村支书谢永华说,以前村里是“雨天满街泥,晴天满街土”。从2001年开始,村里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并设置文明标语板牌,建起健身路径,将废旧坑塘填平整修成农村文化大院,村规民约、新三字经、法制宣传歌等立牌上墙。这些措施,不仅让村里环境“大变脸”,更是为村民搭建了一个教育宣传、休闲娱乐、文明示范的大平台。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济宁市农村“文明一条街”总数已达8600余条,硬化村内道路5000多公里,栽种各类花木80余万株,安装路灯6万多盏,建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2.6万余个,农村“文明一条街”建成率达90%以上,其中一、二类文明街比率达到2/3以上。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广大农村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良好态势。
村庄基础条件和环境面貌的改善,使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三下乡”、知识工程、科技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比活动更加广泛深入。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三下乡”活动280多次,送戏、送影下乡演出7600余场,举办科普及法制培训班680多次,受众5万多人。全市涌现出30万个“十星级文明户”和20万个“文明新风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