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风险信息是中国信保与生俱来的职责。风险信息就像我们吃饭的碗,里面可以盛粥,可以装馒头,但是首先要有碗这个吃饭的家当。离开信息,出口信用保险就没法转了
本报记者俞燕发自北京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2005年的新年致词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
“中国信保”)总经理唐若昕曾用这两句诗遣怀。对于成立三年多的中国信保来说,这两句诗倒也恰如其分地勾勒出其前景。
“到今年为止,我们已经实现了三年翻三番,”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唐若昕表示,“我想明后年维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应该算比较健康和合理的。”
《第一财经日报》:你曾表示,中小企业是今年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但今年中国信保相继与四川长虹、TCL等大客户签订合作协议,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信保的目标客户仍以大客户为主?
唐若昕:明年我们要调整客户战略,进行客户分类,一方面重点扶持重点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另一方面也要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对于大型的“关键客户”,我们将参与全程管理,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而客户制订出口计划和海外发展项目时,要跟我们进行沟通,我们为其提供相应的风险分析和买家风险报告,并在其风险总控范围内为其制定风险限额。此外,我们还考虑将参与战略客户的财务管理,把整个风险管理的各环节结合起来,在全程管理中实现双方共同成长。
对于中小企业,也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民营资本走出去的时机开始具备,明后两年,我们将着力开展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对它们也有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不过,目前还无法提供完全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产品,明年我们还要着力开发这类产品。
《第一财经日报》:在拓展业务方面,中国信保明年有哪些打算?
唐若昕:明年我们要全力支持大型设备出口,包括中小企业的大型设备出口。现在我们的业务体系基本健全了,明年打算开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的试点工作,还要考虑在贸易链的延伸环节展开业务试点。去年,我们实现了中长期理赔追偿业务从单纯理赔追偿到项目管理的职能转变,并开始尝试运用债务重组、债权换资源、债转股、应收账款转让等多种追偿手段,明年这方面的业务还需要继续拓展。总之,明后两年我们要加快发展,各项工作要齐头并进,总体思路是既调整又发展。到今年为止,我们实现了三年翻三番,我想,明后年维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应该算比较健康和合理的。
《第一财经日报》:虽然中国信保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目前信保承保额占出口量仍只有6%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你认为目前信保发展的瓶颈主要有哪些?
唐若昕:目前主要有三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其实也困扰着中国的企业。第一是企业还不了解信用保险的奥妙,很多出口企业面对风险,要么就闯、要么不做,不了解如何运用风险防范工具来规避风险。而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企业出口融资和规避市场风险的问题,涵盖面广、方式灵活。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特别侧重的,如农产品和IT产业,信用保险都可以进行政策倾斜。在外贸发展结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企业必须熟悉和掌握应用新的金融装备,而这个新装备就是出口信用保险。
第二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制度对于如何根据应收账款计提准备金没有明确规定,投保信用保险,在现金流、企业成本和经营收入上反映不出来,即安全程度无法在会计核算中得以体现,这一点与国际的惯例不接轨。
第三,一些银行不接受贸易型企业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只看有无抵押,但在国际上则是采用应收账款加信用保险的融资方式。很多企业和银行对于信用保险还是一个融资工具,缺少充分的认识。
《第一财经日报》:中信保此次首次高调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初衷是什么?
唐若昕:提供风险信息是中国信保与生俱来的职责。风险信息就像我们吃饭的碗,里面可以盛粥,可以装馒头,但是首先要有碗这个吃饭的家当。离开信息,出口信用保险就没法转了。这也是我们首次从中国企业的视角来发布国家风险报告,因为企业走出去时面临的最重要又最难以预测的就是国别风险。这份报告除了为企业提供风险信息外,还可以作为国家制定外贸政策的参考依据之一。随着中国资本输出的加快,金融机构会非常关注国外的投资风险问题,报告也可为其提供海外投资风险状况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