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角逐软实力 经济一体化催生信用一体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18:45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2月6日电 (新华社记者 李光茹 叶国标)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如今,这一时代的命题在长三角地区又有了新的解说:加速推进信用联动机制,让信用融入经济生活的脉动之中,成为三地政府、企业、个人一张新的名片,成为提升竞争力通达未来的支撑点。 经济一体化催生“信用一体化”
日前,84家进入江苏的建筑企业因未办理《江苏省信用管理手册》,或承建工程没有备案等信用缺失行为被曝光。“黑名单”进入新近启动的长三角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失信企业和经理人将受到苏浙沪三地的联合制裁。 这得益于苏浙沪正在合力打造的“信用长三角”体系。 苏浙沪三地,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经济相融,构成世界第六城市群和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随着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日益崛起,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加速在以上海为枢纽的长三角地区流动。 统计显示,目前在沪经商办企业的浙商超过8.4万人,企业约6万家,总注册资金超过900亿元,投资总额约1700亿元。去年,从江苏流入上海的民间资本也逾150亿元。而从上海辐射到长三角各地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更是不计其数。 市场经济越成熟,对信用的需求越强烈。按照国际测算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或超过4000美元时,信用消费将快速增长并逐渐成为消费主流。苏浙沪三地的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4000美元(其中上海已超过5000美元),进入“初级信用经济社会”。 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会长陈志国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以及相近的市场经济成熟度,呼唤着长三角信用的一体化。苏浙沪三地不能讲“方言”,要讲“普通话”,要讲“英语”,构筑相通、互认、共享的信用信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