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财政债务沉重 政府对农服务力不从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17:37 《时代信报》 | |||||||||
2004年,重庆市每个乡镇平均收入240万元,而债务高达574.4万元,是财政收入的2.4倍。如何防止“老账没法还,新账年年涨”,关键要在政府体制这个源头上思考。 记者 胡勇 报道 不好说的账. 2005年11月17日,小雨飘打在窗户上,模糊了外面的景象。铜梁县平滩
早在三天前,重庆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乡镇工作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之一是有效化解乡镇负债,要求“确保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只减不增”。熊有国明白,此举意味着,在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的同时,乡镇吃财政饭的人员会“缩水”,政府还债也将提速。 而对平滩镇的财政负债状况,熊有国讳莫如深,“不好说,不便说”。但他肯定镇政府是有负债的,“这种情况在每个乡镇都存在”。平滩镇党委书记陈应荣对记者说,平滩镇的负债在去年底已被县财政局锁定,要求只减不增,在2009年以前必须还清。 据陈应荣介绍,平滩镇是一个有近五万人口的农业大镇。2002年底,平滩镇还没有一家规模工业企业,更没有一个支撑财力的工业骨干项目,为了减轻财政压力,镇政府清退了所有超编和临时人员。并成立了招商工作组。“今年以来,镇政府共引进24家工业企业落户,实现了规模企业‘零’突破。”言语间,陈应荣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只有农业没有企业,至多保个不欠债,要彻底还清很难,至今我们也感到债务的沉重。” 引资还债 其实,平滩镇的“沉重”是铜梁县和重庆市所有乡镇负债的一个缩影,债务沉重是县乡两级普遍存在的现象。记者在铜梁县财政局了解到, 2000年底,铜梁县县乡两级政府债务达到7.37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32亿元的5.6倍。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高的负债?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铜梁县曾经是“三金”、“三乱”的重灾区,历史上最高负债总额达12.2亿元。1999年清理整顿后,形成政府性债务2.93亿元。二是教育负债。在“吃财政饭”的窘境下,为了推动当地教育发展,实现“普六普九”和“双基普实”目标,又形成0.79亿元乡镇政府性债务。三是在上世纪90年代大办乡镇企业热潮中,政府承担企业借款担保责任达0.79亿元。四是道路交通、城镇建设负债1.84亿元。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政府性债务0.97亿元。 巨额债务长期悬而不还,“这种结果导致政府信用逐渐丧失,一到逢年过节,乡镇领导到处躲债、赖债是常事。”财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的境地下,一些乡镇采用干部集资的办法偿还债务,挖东墙补西墙,无钱还债。” 要还债,钱从何而来?铜梁县以培植20个“超亿破千”企业为载体,初步形成锶盐碳素、制革制鞋、建工建材、轻纺服装、林浆纸、食品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2001年至2004年实际引进县外资金达到54.14亿元,是前四年的5倍。 发展为还债提供了可靠财源,2001年至2004年,铜梁县共偿还政府性债务4.98亿元,占2000年底债务总额的68.03%。“1999年我们乡镇人均可用财力是7600元,2004年已达到17112元,华兴、少云两个镇4年还债总额分别达到508万元和661万元,占自身债务总额的54.5%和50%。” 到2004年底,铜梁县33个乡镇尚存存债务2.28亿元,确定在2009年以前全部还清。 债务根源 记者在市有关部门了解到,2004年全市乡镇农村经济总量986亿元;负债64.7亿元,占区县总负债的15.7%。 “乡镇财政困难、债务沉重,与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重庆市绝大多数乡镇是农业乡镇,二三产业不发达,财政包干以来县乡两级财政一直存在着不小的缺口,属吃饭财政,保运转困难。”市编办区县处工作人员叫告诉记者。 据介绍,2004年,重庆市1126个乡镇财政收入27亿元,平均每个乡镇收入240万元,而财政支出平均每个乡镇515万元,乡镇有53%的财政支出依靠上级财政补助来实现。乡镇债务沉重,截至2004年底,全市区县级债务余额350多亿元,平均每个区县近9亿元;乡镇债务余额64.7亿元,平均每个乡镇574.4万元,是财政收入的2.4倍,有21个区县的乡镇还新增债务8.9亿元。 记者在市政策研究室了解到,乡镇债务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与乡镇一级政府职责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普六”、“普九”及基层政权建设等办公支出,这部分债务支出超过总额的45%;二是政府上项目、办企业,如镇办企业借款和“三金”、“三乱”借款,约占40%。 税费改革后,虽然中央、市级财政给予了转移支付补助,由于部分区县没有按规定将转移支付资金全部落实到乡镇、村级,存在截留、挪用现象。加之物价因素和各项刚性支出的增加,部分乡镇收支矛盾突出,财力拮据,导致乡镇和村运转困难,根本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服务弱化,社会管理力不从心。 同时,经济不发达。县域经济实力总体较弱,支持乡镇工作有限。重庆市大部分区县仍以农业为主,区县财政收入总量较小,2004年全市区县级财政收入143.8亿元,支出8132亿元,收入占支出比例27%,大量支出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实现。 分税制弱化财力 在一份有关乡镇综合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中,有关部门在调查中发现,分税制和财政包干制使乡镇财力弱化。不可否认,实施分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乡镇的积极性,但在“条块分割”的体制下,相当部分从农村汲取的税费通过“条条”被上级政府部门拿走,另一些乡村资源则通过逐级“财政包干”及自上而下的分税制从乡镇财政直接流向上级政府,留给乡镇政府的法定税收都是一些分散、小额、难收的税种。更由于农业乡镇财政支出远远高于财政收入,且有限财力的分配更容易受权力所支配,所以,这一体制必然使得这些乡镇的财政为短缺型财政,甚至由“吃饭型”财政变为“讨饭型”财政。 同时,由于分税制,上级政府往往将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部分或全部转移到乡镇,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计划生育等纯公共产品应当由省级或县级政府提供,却通过层层转移,最后由乡镇政府承担,而乡镇又无力承担,只好转移到农民或者举债。重庆市区县和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分别为45万人和25万人,比重为64:36,而所用的财政支出比为72:28,财力还有下划的空间。 机制是瓶颈 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造成乡镇负债也是改革不配套使然。他认为,在以前的乡镇体制改革中,缺乏上下联动的改革机制。一方面,区县政府在机构改革时,将精简的人员下放乡镇,成为最后的接收站,使乡镇机构人员被迫膨胀。另一方面,在以前的乡镇机构改革中,区县政府及部门没有及时推进职能转变。虽然原则上不要求机构设置上下对口,但是专项资金、项目等都由上级部门控制,乡镇不设立相应部门就可能得不到上级的专项资金和项目。为此,“乡镇机构对上仍然保留站所的名称,出现‘机构名合实不合、机构合并而业务不合并’。”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博士、副教授彭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乡镇政府负债原因复杂,我们不能将责任简单归咎于基层官员的素质不高,乡镇政府市场信息不全,一些地方经济底子太薄等因素。应当思考的,是造成现在局面的体制源头。 对于目前乡镇政府负债运作的问题,应当通过财政手段、市场手段等方式,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逐步解决。而如何防止“老账没法还,新账年年涨”,关键还要在政府体制这个源头上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现在,政府到了考虑行政成本的时候,重庆无疑走在了前面。”他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