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宏观调控不辱使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6日 11:22 金融时报

  为明年中国经济谋篇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落下大幕。从此次会议传达的信息来看,“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被确定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这意味着,在2006年,自“十五”延续下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改变,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仍将得以继续,追求稳健将成为“十一五”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
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回首即将过去的2005年,我们不难发现,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已逐步显现,中国经济从前几年的加速增长阶段转向稳定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明显增强,“十五”计划将圆满收官。

  从各方面数据看,

宏观调控在“十五”最后一年取得了积极成效:国民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迈进,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好的一个时期。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06275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高增长低通胀,这一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成为今年的主旋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日前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4%。

  良好的经济运行得益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客观需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适时适度微调,确保了经济巨轮的平稳航行。

  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之一。2004年12月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要求,2005年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稳健财政政策的全新登场,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携手,标志着国家在经济政策调整上迈出重要一步。这种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和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从而实现“双防”目的。

  此次宏观调控与以往的最大不同还在于,不是简单地控制总量,而是通过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今年,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土地政策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不断规范,使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到位。从机制上说,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完善用地者集约合理利用土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上半年的经济形势表明,正确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对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产生了釜底抽薪的效应,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凸显成效的关键所在。

  与此同时,灵活运用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过热、出现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或压下来,或加以控制。那些有着较好市场需求、在国民经济中又较为薄弱的行业,如农业和粮食生产、卫生、教育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不仅不会受到限制,其发展还会受到支持。这种有保有压、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的调整,逐步缓解和克服了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

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少地区和行业把这次宏观调控作为落实
科学发展观
的重要内容,这应该是此次宏观调控的新亮点之一。

  从全国来看,今年宏观调控的力度、方向更清晰,成效也更显著。通过宏观调控,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与去年同期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银行贷款和关键性货币供应指标的增长率也有所下降。农业、服务业等偏冷行业在宏观调控中发生了变化。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体上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2.4%;农民收入的增长势头为1997年以来最好,增长速度超过两位数。

  实践证明,本轮宏观调控是及时的、正确的、有效的。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这次宏观调控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是具有预见性的主动调控,是把握全局、有抑有扬的调控,是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的调控,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调控。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虽进一步得到抑制,有些老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经济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行业过热,而农业、服务业等偏冷。据统计,上半年,全国钢产量1.65亿吨,增长28.3%,按月度日产量推算,已经达到全年产钢3.5亿吨的生产水平,下半年还有新的生产能力投产。而农业投资增长却很有限。二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目前我国的消费率已经下滑到55.4%,是25年来的最低点。持续走低的消费率与一路攀升的投资率形成了鲜明对比,极易引发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也减少就业机会,增加银行呆坏账,最终导致长期通货紧缩。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还是从促进经济长期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看,当前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如果稍有放松,就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前功尽弃。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也应当是200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们期待着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2006年带来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局面。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