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调查2:哈杉的曲线救国实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10:05 《财经文摘》

  几近蛮横的贸易壁垒和欧盟设限,2005年,对于温州鞋商来说是个非常时期。

  不过,一家叫“哈杉”的鞋业公司走的路,却让人们在迷惘中看到了几分曙光。作为最早受难于“灰色清关”也是最早彻底撤出俄罗斯市场的温州鞋商之一,温州哈杉鞋业公司(下称哈杉)董事长王建平艰难地走进西非大陆,而他的梦想,就是把鞋子卖给不穿鞋的非洲人,并成为“非洲男鞋第一品牌”。恐怕,也只有温州商人敢冒这个险。

  “靠牺牲环境为代价和消耗土地资源以及低附加值维持‘低小散’的生产加工很难经得起国际贸易冲突的风雨。”王给自己已在尼日利亚投下400多万美元的工厂找到创立国际品牌的理由:用八年时间学做鞋,七年时间学卖鞋,用十五年时间创立的“哈杉”品牌,“这里尽管有很多人不穿鞋子,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落后,尼日利亚是OPEC成员国,‘哈杉’品牌在这个1.4亿人口的西非国家家喻户晓,算不算是非洲名牌?非洲名牌算不算是国际品牌?”深谙“营销学”的哈杉老板王建平反问记者。

  “当前的问题在于国家有自己的战略框架,但是往往就停留在框架上,部委也没进行分解,行业更是糊里糊涂,而一盘散沙的民营企业走出去靠什么聚合呢?很多‘温州制造’的低端产品,以低价出名,也因低价而遭白眼。同时招来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抗议与反倾销调查。”王建平说。

  从迪拜迂回到西非打开这个市场缺口的哈杉,在2004年上半年遇到了尼日利亚政府的进口禁令,包括哈杉男鞋在内的31种中国商品(现在项目已经扩大到41种)被列为违禁产品。这对在尼日利亚获得丰厚利润的哈杉来说,意味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放弃多年苦心经营的市场,要么以尼日利亚政府要求的投资方式“买门票”进入市场。

  熟悉尼日利亚的政治、经济、治安等环境的王建平给出的结论是:“从鞋的生产方面看,哈杉现在只能在当地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成型,就连胶水和衬布都需要从中国进口。”但哈杉仍然投巨资在尼兴建生产流水线和相当规模的工厂,并将继续花大气力,培养本土管理人员,致力带动当地原辅材料、零配件产业的发展。以符合该国的利益,在当地形成具备一定能力的产业链和持续获得厂房和土地,因为这将对哈杉在尼日利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低调潜行的王建平,在温州同行面前几乎不提在海外开拓市场和投资过程中“辛酸史”。尽管在尼日利亚的生意做得如日中天,但在国内同行面前始终保持低调,没有人知道“哈杉”这个品牌,也很少有人知道老板王建平的名字。

  最让人担心“安全问题”的非洲大陆越来越吸引温州商人,远征尼日利亚的温州鞋商,视这个总人口1.4亿的石油输出国为淘金的风水宝地。

  按照“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战略和投资计划,到2007年,哈杉将在尼日利亚投资1300多万美元,建成拥有40000平方米厂房、10~12条成型流水线、10~12条针车流水线,年产皮鞋600万双的非洲最大制鞋跨国企业。

  称“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建立销售渠道”的哈杉在尼日利亚投石问路,事实上走的是曲线救国之路,他的未来目标除了非洲和中东市场以外,东欧将是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

  “未来欧盟是中国鞋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也是最大的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因为首先他本身的传统行业就在衰落,其次新加入欧盟的这些国家原来制鞋业并不发达,所以这是新的市场”。认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很难越过产业转移和贸易壁垒沟壑的哈杉老板王建平对记者说。

  据哈杉称,自2001年以来,他们累计在尼日利亚市场销售皮鞋200万双(包括在当地生产的25万双),给尼日利亚政府创造了可观的500多万美元利税。

  王建平认为:“外贸是小学生,引进外资是中学生,和外商合作营销中国产品是大学生。”惊呼“中国人已到了给全球打工的时候”的他强调“营销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对于在非洲的发展,王建平则认为,近五年来非洲战乱虽然相对减少,但武装冲突并没有结束。“事实上,我们中国民营企业家在世界行走,也不都是有钱说了算的,在非洲,那些人端着冲锋枪说来就来的威胁,对于哈杉来说已是见怪不怪了。”在和记者交流过程中,王认为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困难难以预料。但即使如此,他也不看好在国内的发展。

  “受制于生产成本与国外进口商压价,以及国内同行恶意杀价,出口鞋的生产成本就占了90%,先是‘广交会’上被砍了一刀,一双鞋能赚多少?” 在国际贸易中最想得到实际利益和受到保护的王建平说中国轻工产品想真正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最终是创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终端,但是现在看起来市场很大,长远来说实际空间很小。“问题就在于我们制鞋业的销售和研发两端在那里?”

  而从业人员仅为6.6万人的西班牙制鞋行业年产值竟高达13.7亿欧元,仅次于意大利,是欧洲第二制鞋大国。世界上最贵的鞋子和最有市场知名度的顶尖品牌和销售终端几乎都掌握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进口商手里,拥有

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在中国人手里几乎没有。

  “伤心往事”不愿再提的王建平,被“老外”欺负本来就不爽,总觉得再受外交官的气实在不是滋味。

  他对记者说,我们国家闭关锁国长达200年,改革开放才20多年,加入WTO才三年,中国还没有做好融入世界的准备。如今我们在国家 “走出去”政策的鼓励下,带着财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精英也欣喜地看到,过去的中国政府为了一张联合国的选票,从不考虑经济代价。而本届政府从过去的政治外交走向经济外交,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在崛起。中国商人走出去应该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更要遵循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哈杉走出去决非一帆风顺,现在之所以能够在非洲落地,背后还是国家的力量。

  然而,由于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贸易逆差的影响,非洲国家外贸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直接反应在说变就变的

汇率上。尤其是想在当地落地注册公司,对于中国商人来说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如今,开始在当地运作的哈杉(尼日利亚)大西洋实业有限公司和投资400万美元的厂房与两条生产流水线正吸纳着当地200多号劳动力和全球300多位国际营销人才。

  有人曾邀请王建平谈谈对欧盟设限的看法,王建平觉得,从整个国体和国力看我们“走出去”,企业表面上抱成团,其实思想并不统一,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上更多值得反思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王强调:“从外经贸的角度看当前的贸易摩擦问题,更多的是需要加强与欧盟企业、协会的沟通与了解,游说公关,争取和解。协商协商讨论讨论,很多事情也许就是另外一副面孔了。我常常批评我们温州商会的‘老大’不会做老大,一有事就去商务部,到了商务部其实意味着事情就砸了,没有退路了才想起来找商务部来擦屁股。”

  2004年哈杉收购意大利知名企业威尔逊制鞋公司,同时纳入哈杉(HAZAN)旗下的WTLSONSPORT、MICHELANGELO、TATA等一线品牌。紧接着与意大利合作建立哈杉·威尔逊鞋类研发中心,并购了具有成熟销售网络的中国台湾立将贸易公司。

  哈杉的系列收购行动开始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也受到了温州市政府的关注。

  一个想迅速成为国际品牌的用心和曲线迂回欧洲市场的实际目标的“哈杉大动作”还有一个真正用意,是争取获得温州15亩工业用地。

  一个政府官员给王建平出的点子是:把在国外已经做过的四件大事打包捆绑到温州再搞一次仪式和新闻发布会,以引起当地政府重视。王建平透露哈杉不小心在温州出名的背后诱因是为了在自己的家乡建立哈杉温州研发中心。

  “温州市政府的导向是招商引资,而哈杉并没有像康奈、红蜻蜓、奥康那样在国内称王称霸的行业荣誉,问题是哈杉又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事实上,哈杉尝试的国际化道路最想表达的是自己“投资向外”,但这难以得到政府的支持。

  温州是个资源匮乏的地方,随着土地资源日益金贵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完成原始积累的温州资本走出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是未来温州不可回避的选择。

  “比如像我的厂房原来值2000万,现在升值到7000万元,我光出租厂房一年就有500万进账,我还要做鞋干吗?我做鞋不一定能赚500万。”王很清楚这15亩工业用地对于他来说是很奢侈的愿望。

  “中国人走出去创国际名牌,市场不在国内,我这个哈杉从来没有在中国做广告,怎么可能会给我评选知名品牌和驰名

商标呢,而我又没太多时间去与那批手里捏着‘荣誉’和政府资源的人公关。问题是即使我拥有这些称号或包装,国际上还是不承认的”,说起这件事情,王建平感到没有归宿感。

  “很多时候,民营企业的公民待遇在发展过程中就有不平衡,比如说,广交会上的摊位安排,企业想进来,就得花大价钱,还有扩大再生产,就会遇到资金和土地问题,即使你有钱,你也没有时间把那些个部门摆平。实际上这些无形的东西很难计算真实的成本。”

  王建平很希望中国政府对在外有一定地位和国际影响的民营名牌进行培养和扶持。

  作者:王孔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