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研究所所长傅丰诚
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我也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谈谈大陆企业如何利用台湾优势,创造商机并走向国际。”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大陆经济研究所所长傅丰诚认为,台湾中小企业在
服务业领域,尤其是保险行业表现突出,两岸应共推台湾服务业进入大陆最终实现双赢。言语间,其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在台湾经济界,傅丰诚素以对大陆经济、两岸经贸及制度经济、产业经济等几个方面颇有建树而闻名。日前,傅丰诚应邀来京参加“第二届中国商务发展论坛”,《第一财经日报》对其进行了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近年来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数字不断攀升,到去年更是突破500亿美元。您觉得这一现象在两岸经贸合作中是否正常?
傅丰诚:这一局面的出现当然有各种原因。
台商到大陆的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其投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基本上都来自台湾,这样必然导致大陆大量进口台湾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据资料统计,去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大约600亿美元,大陆出口台湾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而这600多亿一半以上都是台商投资带动的贸易。
大陆台湾之间的贸易逆差巨大,除了产业结构原因,另一个就是人口原因。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占大陆人口的1/300,市场需求规模不会太大。
另外,我个人觉得,台商能卖给大陆600亿美元的东西,那么,大陆应该思考:我到底能给台湾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将来要卖的时候,或者如果出现SARS和禽流感等突发状况时,该怎样公关、行销、检疫?目前两岸在贸易上有一定的政治约束,但应该为将来的自由贸易做好准备。水到渠成非朝夕之事,现在水还不能来,但应先把沟挖好,至少尝试开挖。
《第一财经日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似乎有升级趋势,有人将部分原因归于近年来台湾制造工业大量转移到大陆。这一观点您是否同意?
傅丰诚:中美贸易摩擦至少有1/3是台湾造成的。
早期台湾把产品卖给美国人,造成很大的贸易顺差,老美就天天来找麻烦。近年来台湾把制造工厂大量移到大陆,导致过去台湾对美欧及其他国家的顺差逐渐演变成大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顺差,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陆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升级。
《第一财经日报》:在您看来,今后两岸在经贸合作上如何才能实现双赢?
傅丰诚:两岸经贸合作将在金融服务上加以拓展。大陆现在的很多宏观经济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服务业比重太低。但是,今天大陆到底要发展什么样的服务业,是追随欧美先进的服务业,还是发展最适合自己情况的服务业?
我建议到台湾寻找模板。台湾服务业占经济比重高达67%,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内的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很好。
目前大陆服务业只占经济比重的30%,就算将来发展到40%,如果只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广大农村地区仍享受不到服务业所带来的效益。
大陆在开放金融保险行业时,不必将眼光紧紧盯着发展超大型集团,这种大集团尽管获利快,但承受风险的能力却有限。与欧美等大型金融保险集团相比,台湾的服务业在规格上远远不及,许多中小民营银行的发展经验却值得借鉴,它们在业务上非常注重给大众和农民带来真正好处。
《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台湾的制造业在大陆呈火热势头,但服务业的投资似乎还没形成气候。您有什么良好建议吗?
傅丰诚:目前全球经济都受到资源限制,服务业的发展已上升到战略层面,大陆方面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不过,要吸引更多台湾服务业来大陆发展,大陆应在软环境上给予更多扶持和配套政策。
比如,针对西部大开发,我个人觉得,目前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上还不到位。大陆应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如果台商服务业能更多在西部发展起来,那将会真正给广大农民和群众带来好处。插图/苏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