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获批公司遇领证难产窘境 民营资本保险市场折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3日 21:07 金时网·金融时报

  东门水 海风

  2005年岁末将至,在中国保险业即将收获这一年发展的丰硕果实时,一个时点的到来,也使得众多2004年获得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备感时间的紧迫。“倒计时”的时钟,在无情地催促着这些公司奇迹的出现。

  在2004年获得保险监管机构批准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中,目前经过验收正式开业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在经过了为期一年的法定筹备期和三个月的延期后,其余的三分之二终将面对两种选择———或重整旗鼓,或胎死腹中。提起此番保险业筹建新公司的“大潮”,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无不感到惋惜:缘何这一轮投资保险的高涨热情会随风远逝?

  “民营”理念与保险经营规律难以相融

  “当我告诉股东保险业盈利周期相对较长并询问他们期望在多长的周期内实现盈利时,民营股东要求至少每年能够把银行的利息给挣出来。像我们这样在保险业打拼多年的人感到很吃惊,尽管他们迫于银行贷款的利息压力,不可能不心急,希望尽可能早盈利,但这与保险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却格格不入。”一位曾拒绝了民营股东邀请其出任拟筹保险公司总经理的人士告诉记者。

  民营股东如此这般的要求,对熟悉保险业发展状况的人来说,很可能被视为“玩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很多民营股东投资保险业的心态。记者了解到,有部分民营企业并非用自有资本来投资保险,他们的资金大多来自于信贷,这也导致了他们对盈利周期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保险业实际的运营周期要短得多。

  近年来,民营资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主力军。保险业也是如此。据了解,2004年获得批准筹建的中资保险公司中,有一半以上的股东来自民营资本,然而,正是这些民营资本在真正了解到保险业运行规律时才“恍然大悟”,最终在决定投资的“一刹那”决定退出。

  本轮民营资本入主保险业的目的可以说不一而足,有的是将入主保险业当作战略性的投资行为,希望分享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增长带来的收益;有的希望通过进入保险业收取保费为自身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有的则希望通过股权投资并在适当时机转让实现投资增值;如此等等。无论民营资本究竟出于何种动因投资保险业,其急功近利的心理与保险业基本的发展规律都是背道而驰。

  中国的保险企业也好,国际上保险业较发达国家的保险企业也罢,短期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寿险公司七到八年打平或实现盈利,财产保险公司四到五年打平或实现盈利是不错的,国内保险市场的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一位保险公司老总表示。

  民营股东谴责保险公司管理团队“业绩不佳”,并频频动用人事任免大权撤换管理团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营资本的急功近利。民营股东的“第一桶金”往往来自于多年实业领域的打拼,没有国有资本的雄厚资金的支持,也没有外资企业“三减两免”的超国民待遇。民营资本能够在如此恶劣的夹缝中生存并在当前中国的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冷暖可想而知,民营企业自然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资本。毕竟,谁都会心疼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

  保险现金流不应是“挡不住的诱惑”

  “不熟悉保险业的经营规律,但又无法抗拒保险公司巨大现金流的诱惑,很多民营资本开始汹涌‘入市’,实际上他们是非常盲目的。一旦到了真正开始筹建时他们才发现保险‘这碗饭’没有想像中那么好吃。”一位保险业内人士说。

  不久前,一家成立不足几个月的新公司,转瞬间就进入到了“准清盘”阶段,名义上给员工无限期放假,但实际上退出保险业才是他们的真实之举。“本以为新公司前景广阔,准备在这里施展才能,没想到这么快自己还要另谋他路。看来,再次选择保险公司一定要好好看看股东的情况。”一位员工无奈地表示。

  的确,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大量的现金流。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大股东违规控制现金流的情形也就在所难免。一位多年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民营股东很多时候把收取保费作为‘圈钱’的手段。一方面由于保险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现金流,大股东希望通过控制巨额现金流而盈利;另一方面,有限责任制度可以将股东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这些都吸引了民营资本纷纷涌入保险业。”所以,对于那些本来只想在保险市场上“捞一笔”就跑的投机民营资本而言,他们的急功近利就更可想而知了。不久前,有公司因德隆系的崩溃而被勒令停业就是民营大股东滥用现金流的典型例证。

  此番投资保险的热潮可以说一改过去由国有资本“一统江山”的局面,民营资本在此次竞争中拔得头筹成为主流资本。保险业8年来首次开禁发放中资牌照,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资本放开。并且,频频利好的保险新政也为民营资本进军保险业扫清了道路。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五条首次明确指出,“在加强立法、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业。其中,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银行、

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然而,当年民营股东积极斥资挤进保险业的繁荣,与今天“领证难产”的窘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保险业同其他行业运行规律一样,尽管我国保险行业仍旧属于朝阳产业并且发展潜力还亟待挖掘,但是并不能够保证每个入市者都能赚个钵满盆溢。关键要树立起长期投资和发展意识。“这里不是证券市场,没有短线和长线,要想立得久和稳,就不能有‘捞一把就走’的想法。”有保险专家说。只有那些熟悉保险业运作规律并与市场大环境相契合的企业才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对民营资本经济实力的怀疑也成为了民营资本在保险业受挫的原因之一。很多新建保险公司都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民营股东身份。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番投资热潮所涉及的新公司如果有国有股东斥资的,都纷纷亮出自己的“国有”大牌,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形象,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传达了民营资本某种程度的缺乏自信。财不大自然气也难粗,可偏偏保险业又很难短期见到成效,如果公司需要再次注资扩股时,股东们难免沉不住气。

  保险业呼唤现代企业制度

  “对保险业盈利周期、业务发展模式看法不同,是我辞职的主要原因。”一位拟建保险公司的管理者这样告诉记者。而另一位拟建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在解释为何与股东不欢而散时则表示:“民营资本大多来自制造业、地产商,如果以制造、地产业的思路经营金融业,收益预期肯定会受到‘报复性打击’。”

  事实上,仅以民营股东不了解金融行业的运营规律、急功近利等为由显然不够充分,保险企业本身的一些问题也是很多民营股东“急刹车”的主要原因。在传统的一些保险公司中,表面上往往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实质上却是股东“虚位”,这样的股权结构,其结果就是公司管理层“大权独揽”。同时,金融行业的高度专业性也将民营股东挡在了管理层的大门之外,因而新筹建的保险公司大多采用“挖墙角”的方式来招募管理者。已经习惯了传统管理模式并带有强烈优越感的“知本家”们并没有形成受制于股东的习惯,他们能够毅然放弃已经占得的一席之地,“屈尊”为民营股东“打工”,除了高薪揽“才”的强大诱惑外,更多的是享受“二次创业”的激情。然而,新筹公司不同以往,大多采用股份制,资本来源多数为民营资本,股东大多来自于金融业以外,在他们的概念里,出资人就是“东家”,拥有对公司的管控权,而管理层则是受雇于股东的“知本家”,只要“资本雇佣劳动”的游戏规则还在发生作用,这些管理者就必然要受到股东的牵制。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对于进一步促进保险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理顺公司产权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将企业全面推入市场。保险行业是一个投资额大,盈利周期长的行业,保险产品不同于普通服务,具有无形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和经理人都有长期投资的意向,具有良好的诚信意识。从外部条件上而言,也要求更加健全的法律监管制度来指引这些公司向着促进保险行业的方向发展。

  此次民营资本涌入保险业的大潮充分体现了资本不断追求高级化的过程,民营资本在集聚到一定规模后必然要追求从实体产业领域到金融服务业领域的跨越,中国的民营资本有了这样的认识的确是件好事。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层面上看,民营产业资本的迅速发展,已然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实体经济部门的所有制结构,然而民营资本在保险市场上的纷纷“折翼”,也凸显了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尤其是保险行业改革的滞后,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0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