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新农村建设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历史性意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8:08 新华网

  温铁军:会议提及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历史性意义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宇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他认为,新农村建设作为会议提出的明年八大任务之一被重点强调
,不仅对缓解三农困境有突破性意义,而且,对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尤其具有历史性的转折意义,是国民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为主,实现健康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比往年都要早,恰有未雨绸缪、‘闻鸡起舞’之意。新农村建设被会议明确强调,也恰恰体现了中央对经济发展深刻的战略调整意图。”

  温铁军认为,新农村建设被重点提及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是化解三农矛盾的重大突破。他认为,我国“三农”问题与一般西方发达国家讨论的农业问题不同,不是产业微观问题、而是宏观问题,所适用的理论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这是共产党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累的执政经验,也是我国从“大包干”以来长期坚持的看法。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坚持我国长期不变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我们应该在这种体制条件下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更加注重贯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

  三农问题是否可能通过新农村建设来缓解,取决于我们对三农问题成因的理解。温铁军说,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属于典型的“黄金增长”,农业三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金——都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内部转化为资本,导致农民直接占有了资源的资本化收益,形成史无前例的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现象,并且由此带动农村消费占绝对比重,进一步拉动内需和城市制造业。而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则带来农村土地的大量征占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出。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次高速增长还进一步带动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出。于是农民收入长期低迷,三农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可见,我国经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速增长与农业三要素对非农部门的贡献直接相关。这既是当前转变增长方式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必然应该由政府主导、由国家投资来带动的理由。

  温铁军认为,今后,国家将以增大财政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来带动广大农民投入劳动的积极性;同步促进农民就近的非农就业和收入增加,同步带动地方中小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逐步实现中央所提出的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改善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被重点提及的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结构上确实存在问题,不仅投资对GDP的贡献一度占绝对比重,而且,国家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温铁军把这种依靠投资和外贸的增长,但国内消费相对增长速度较低的发展情形,比喻为“三驾马车中的两匹快马夹着一头瘦毛驴”。

  通过什么渠道来拉动经济,怎样扩大内需、已成为摆在我国经济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温铁军认为,从东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日本和韩国都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的前后,以大规模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扩大内需的战略调整。可见,广大农民参与并受益的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化,不仅特别有利于扩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需求,而且有利于农村人口伴随城镇化发展的非农转移。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与提高农民的消费结合起来,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是有深刻的战略调整意图的。这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得到特殊强调的根本原因。”温铁军说。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