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进城务工人员的账单 解读收入与支出的差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2:0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记者 丁国元 实习生 孙志红 这里记录的是安徽省无为县来京务工人员李民花和他的丈夫解虎生11月的一份账单: 月收入:李民花1150元(含双休日加班);解虎生1000元。
全家饭费:550元。 烟钱:103元。 看病:125.8元(小孩感冒一次)。 房租:450元。 坐公交车:30元(经常走着上班)。 买冬装:80元(给孩子买)。 买日用品:30元。 孩子学习费用:每学期一次性支出,月均不好计算。 这是一份普通进城务工人员的账单。全国有1亿多进城务工人员,李民花可以说算得上是中等吧。可来京8年的李民花却觉得,在北京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挣得比城里人少,花得比城里人多”,终日劳累很是辛苦。 李民花是家庭服务小时工,1小时工资6元~7元,负责打扫卫生、做饭等。她干活比较认真,多数雇主表示满意。但李民花感觉“太累了”:每天7点30分开始工作,两小时一家,连续干4家,才挣约50多元。一个月不算双休日加班,她可以收入1000元多一点儿。 李民花的丈夫解虎生给包工头干装修工,每月固定工资1000元。全家租住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无厨房、无洗手间、无暖气,虽说居住条件非常差,但每月房租要交450元。 孩子上小学每学期学费600元,比有北京市户口的孩子要多交550元,另加书本费60多元。每月全家人的伙食费需要500多元,再加上购衣、交通等其他日常开销,他们每月的积蓄也就200多元。 今年北京市曾公布,城市居民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为1474元。李民花全家3口人,人均月收入为700元左右,这在外来务工者中,算是不错的,但比北京市的人均收入水平要低不少,其在孩子学费、房租等方面的支出要比北京人多得多。 这种收入差距与支出的不对等,不但北京比较明显,外地也有。 在城市里的同一个单位工作,有本地城市户口的工人和外来的务工人员,干同样工作,收入会存在很大差异。记者就在河南省的一个中等城市调查过,本地环卫工人月收入超过1000元,而同样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只有300元~500元,相差很大。 李民花的儿子9岁了。天真可爱的解小军时常对同学说:“我也是北京人,以后和你们一起在北京上大学。”李民花说:“孩子半岁就来北京,一点儿老家的口音都没有,他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热闹。或许他将来真能在北京上大学。为了生活,为了儿子,熬着吧。” 享受平等,路还很长 □郑勇 李民花和她的丈夫,收入不低。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但李民花并不轻松,因为她认为,“挣得比城里人少,花得比城里人多。” 尽管如此,为了让孩子成为北京人,将来能在北京上大学,李民花依然痛并辛苦着。 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有1亿多,他们整天忙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中的不少人要比李民花挣得少很多,但他们和李民花一样,或多或少带着希望,怀揣梦想。 城市饭馆中的喧嚣,街上车水马龙的景象,仿佛使不少城里人忘却了务工者们的存在;但是,同工不能同酬,就连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差别的事实,却让歧视常常深埋在进城务工者无奈的神色里。城市胸怀的狭隘,暴露无遗。 李民花的孩子对同学们说,“我也是北京人”。但天真的孩子,你可知道,这条路还有多么漫长。 打破户籍藩篱,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进城门槛,我们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但透过李民花一家的这份账单,我们仍然发现,要让许许多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享受到城市的平等和文明,要做的,还有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