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外贸代理环节难扛激增汇率风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0:10 南方日报

  中行美元兑人民币现钞买入价在上周五跌破8元大关,报收于7.9997元。业内人士分析,此次价格波动,与当天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市场与商业银行进行的美元与人民币货币掉期业务报价有关。据了解,这次货币掉期业务期限为1年,计划操作量50亿美元。双方确定的掉期价格为1:7.85。

  “这意味着市场的预期是,1年后1美元只能兑7.85元人民币,人民币的远期升值空间
可能将很大。”该人士进一步指出。记者通过多方采访了解到,如果说自7月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外贸企业从心理层次上意识到通过提高利润空间或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必要性,那么此次汇率“破八”所表现出的市场预期的更大升值空间,已经逼迫不少企业真正着手行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几个月来外贸产业链条已经开始发生微妙但不可忽视的变化。

  纯代理流通环节所受冲击最大

  从生产到代理出口,外贸出口不同环节的利润空间是不同的。“由于近年来外贸出口大幅增长,激烈的竞争使得纯代理环节的利润率只有2%左右。”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研究部严启发指出,如此单薄的利润空间,在“破八”所表现的汇率变动趋势及激增风险面前,显得岌岌可危。

  今年7月份

人民币汇率机制宣布改革以来,纯代理流通环节所受的冲击是最大的。“一美元的销售只能赚回1毛钱人民币,现在让我自己消化1毛6的升幅,很显然我卖得越多也就赔得越多了。”广东某大型纺织服装进出口集团负责人表示,代理是很多传统国有出口集团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要做超过10亿美元的销售额出来,单靠这些企业自己手中的工厂是根本不现实的,很多货都是从一些专业镇的中小型工厂那里拿。”

  “做,还是不做?”对这些利用客户优势擅长于代理业务的传统国有出口企业来说,都面临这样的两难境地。“从长期的趋势看,出口利润空间更大的自主品牌产品、减少低附加值产品的代理是整个外贸出口的发展趋势,而汇率改革尤其是‘破八’的历史新低,正加速这一趋势。”

  为避风险 签单时“大合同套小合同”

  在7月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之前,虽然了解到众多关于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绝大部分国内企业都没有考虑到汇率风险。在与各个地区进口商签单时,采用的结算货币基本上都是美元且是固定汇率,只有少量采用进口商当地所使用货币如欧元、港元等。

  如此未考虑升值风险的举动,直接导致人民币汇率机制宣布改革时,一夜之间损失几百万至几千万的出口企业数不胜数。广东丝绸进出口集团总经理蔡高声回忆说,当时整个集团已经通过银行开信用证还未结汇的合同额约1亿元,人民币升值2%直接导致其损失超过1000万元。

  “影响很大,但必须要承受,拿出应对办法。”蔡高声如此表示。据介绍,广交会上与老客户签较为长期的订单时,业务员就采取“大合同套小合同”的方式,以滚动方式执行合同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与新客户洽谈的时候,考虑到信用问题,就很难采取这种方法。“对附加值很低的产品如T恤,考虑到很难提价,我们一般要求锁定结算汇率,不过接受的采购商也不是很多。”

  通过合同附加条款的方式能否有效规避风险?

商务部研究院有关专家指出,一方面这种方法不可能适用到所有合同中,且谈判成本较高;另一方面,考虑到机制改革后处于浮动状态的汇率,以及长远角度市场对更大浮动空间的预期,仅靠附加条款难以应付多变的汇率。

  改变粗放式经营 以提升利润空间

  此次汇率改革还有更为至关重要的一点:不再像以前那样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这几乎给所有出口企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外汇风险。这显然要比单纯升值带来的收入损失问题严峻得多,至少一次性带来的出口收入损失还可以尽量消化;但在弹性汇率下,多次、不等的汇率浮动则对出口利润空间、企业风险规避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众多出口企业对金融风险规避工具的使用还停留在认知阶段。即使采用了这些工具,大都是大型进出口企业,其投入的资金也少之又少。以年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广东丝绸进出口集团为例,其每年通过远期工具来规避风险的比例只占所有合同金额的5%-10%。

  但从根本上来说,纺企通过改变粗放式经营提升利润空间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当出口产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时,才能应对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当前部分企业、产品不到2%的利润率显然是不堪一击。

  专家声音

  当前金融工具足以应对风险

  海外市场上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是选择金融衍生工具,而与之表现迥异的是,国内出口企业则大都习惯采用合同附加条款方式来规避汇率风险,这显然与之前长期以来的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机制密不可分。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前不久跌破8元心理大关,不少企业开始真正着手与银行签订合约,试图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研究部研究员严启发指出,在当前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可以有超过10种的金融工具供企业使用,如跟单信用证、跟单托收、出口押汇,以及今年8月份央行颁布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新管理办法。

  “这些金融工具足以应对当前新汇率机制下企业面对的汇率风险。”严启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对金融工具了解甚少,积极性不高。

  但不容忽视的是,风险规避也要支付费用和成本。宏伟贸易公司代理着中山沙溪镇近百家工厂的外销,前不久人民币对美元一路升值,他们就找到当地的银行了解金融避险工具。“但是我们的单量太少,使用这些工具时的成本太高,银行也不愿意给我们优惠。”该公司的连经理告诉记者,本来做代理的利润空间就很单薄,很难拿出一部分来作为风险规避的成本,所以最后与银行商谈的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

  这一问题并非仅仅发生在宏伟贸易一家企业身上,它对当前中小出口企业居多、利润率微薄的中国外贸行业来说,绝对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导致很少比例的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且几乎所有使用的企业均为大型出口企业。

  本报记者 程满清 实习生 李海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