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评论:中国经济趋冷 通货紧缩迫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11:58 中国日报网站 | |||||||||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日前,美国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威廉姆·佩塞克撰文指出,不久前,许多国外投资者都在谈论中国经济“过热”。但很快,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恐惧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学家担心中国可能会突然陷入经济过热的相反面——通货紧缩。 佩塞克在文中说,“过热”潮渐渐散去是由于中国官员对本国经济泡沫采取了一系列有序的紧缩措施,并卓有成效。他认为,包括2005年中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内的
但佩塞克在文章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的通货紧缩危机可能正在迫近。 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些像摩根·斯坦利公司的谢国忠这样的经济学家正在关注这样一种可能发生的情景:中国可能会在明年出现物价下跌。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目前,中国仍然在生产过多的水泥、铝、纺织品和其他货物,并且在修建过多的工厂、楼房和旅游景点。 通货紧缩迫近 中国政府已经采用行政手段减少过度投资,但是,生产能力增幅依然很高,造成即使是在中国超过9%的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供给依然过剩。 降低利息率会进一步鼓励企业提高产能,从而有可能加大通货紧缩压力。谢国忠解释说:“充足的资金使利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使现有投资项目得以维持,使瓶颈项目获得新投资。” 同样,高储蓄率也能促使通货紧缩形成。美国人存钱存得太少,而中国人却在银行中存入了太多的钱。中国需要让消费者从口袋中掏出更多的钱来消费。 生产过剩、供给过多 通过刺激在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电力行业和其他领域的投资,中国终于在2004年结束了持续5年的通货紧缩。2005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3%。然而,这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担忧。 北京大学教授兼政府顾问林毅夫认为,不能再用这种方法刺激经济了,因为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供给过剩,进而令中国再次出现通货紧缩情况。林毅夫认为,中国很可能在2005年底或2006年初再次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中。 商品市场面临冲击 一些经济学家称,中国官员担心人民币升值“可能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此外,由于中国公司寻求扩大出口,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一旦中国再次陷入通货紧缩,可能会使全球商品市场降温。 谢国忠说,中国的钢铁工业正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要继续炼钢,铁的价格就会保持坚挺。但如果有些钢铁生产企业因价格下跌而被迫关闭,那么铁的价格就会相应下降。 不会给中国带来危机 中国的通货紧缩将会是一场危机吗?不一定,只要不失控就不会构成危机。况且,通货紧缩并不会在中国造成一系列问题,而只是表明中国没能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消费市场。 当然,有可能出现一番可怕情景:在中国的投资骤降,暴露出工业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问题;工人大批失业,导致消费崩溃;中国公司为了增加出口而导致中美间贸易摩擦加剧;中国中央银行无法在消费者、决策者和投资者心中重建信心。 也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景:通货紧缩迫使中国改善经济状况、改善商业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换句话说,通货紧缩将推动积极变革,就像它曾经在日本推动积极变革一样。(王亮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