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能源外交 中俄哈拟筹建超级油气管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1日 01:25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侯利红 发自北京 手握石油这张“王牌”的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将与中国这一石油消费大国,在能源合作领域结成亲密关系,中俄哈能源外交的“三国演义”精彩上演。 在昨天召开的“2005年第二届中俄哈石油论坛”上,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均明确表态
俄哈争相对华输油 “2006年俄罗斯通过铁路和管道出口到中国的石油量一定会迅猛上升。”黑海及中亚地区首席行政官、国际能源署 Christ of Van Agt 先生认为,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面临着单方面买家的风险,如果产品滞留在国内市场,则必然失去生命力,而此时东西伯利亚可能会袖手旁观。 因此,目前俄罗斯正在紧锣密鼓筹建远东输油管道(泰纳线),2008年11月交付使用时,输油能力将达3000万吨;而俄运输部长列维京也表示,将下决心投巨资改造通往中国的铁路,届时,俄每年通过铁路对华输油能力也可提高到3000万吨。 在能源经济成为推动整个国家发展“中流砥柱”的哈萨克斯坦,在对华输油上也不甘落后。1993年~2004年,进入哈国的300亿美元外资中,40%都对能源“情有独钟”。 今年8月22日,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公司)被中石油收购;11月14日,中哈石油管道实现跨国对接,今年12月将最终竣工,预计最早明年春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就可“源源不断”奔赴中国。 为让合作伙伴放心,哈萨克斯坦能源与矿产资源部副部长 Musabek Isayev 先生承诺:“作为对国外投资者的保障,政府将加强法规的完善,达到合同签署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中国谋划油气管网蓝图 目前,中国进口石油的近70%来自中东、海湾地区,但这一地区的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此外,石油运输需要跨洋越海,途经马六甲海峡等多个咽喉要道,一旦遭遇战乱或霸权国家封锁,中国的海外石油供给就有陷入停顿的危险。 “海上运输石油风险太大。”在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看来,中国能源安全的确保,不仅仅是保证国外石油占有量和供应量的问题,也不完全是“能源来源多元化”的问题,能源输送的安全性更加重大而紧迫。中俄、中哈陆上相连,输送便捷,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输送的安全系数。 夏义善描绘的美好蓝图是:将来在整个欧亚大陆地区及整个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能源合作势必不断扩大深化,届时石油、天然气管网将会连成一片,并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地区间的稳定。 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王海运则指出,中俄哈三国在能源领域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各有优势,可以形成资源与市场互补。此外,三国的边界问题也早已解决,不存在政治障碍。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前驻俄大使李凤林看来,中哈石油管线的接通,“是能源合作的一只春燕,可能会成为中俄、中亚能源合作的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