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赵永新:展示环保舆论威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01:27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王晴 发自北京

  “其实我本人也没有什么可以特别报道的。”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电话后,赵永新试图婉拒记者的采访。

  在27日刚刚出炉的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中,这位低调的《人民日报》教科
文部资深环境报道记者赵永新成为5名当选绿色人物中最年轻的一位。此前,1970年出生的赵永新曾获得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第六届“地球奖”。

  2005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委员会主任金鉴明院士谈到赵永新入选的原因时说,赵永新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防渗事件。此后,他继续跟踪报道此事,前后历时5个多月,采写通讯、消息、评论20多篇。圆明园事件成为中国环保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出生山东的赵永新言语中颇显北方汉子的敦实和直率,在和记者谈及他的所有奖项时,赵永新只是说这只是“该做的工作而已”。

  2005年3月,赵永新以一篇:《拆除防渗膜,救救圆明园!》的独家报道引起了社会对圆明园铺设防渗膜问题的重视。

  对于那天的情况赵永新依然记忆犹新:2005年3月24日中午,赵永新接到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正春的电话:“记者同志,圆明园正在湖底铺设防渗膜,这是自毁命根子!”获悉情况后,赵永新马上赶到圆明园进行实地采访。

  赵永新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这个奖与其说是颁发给我个人的,还不如说是颁发给圆明园防渗事件的。在这个事件中,太多的人给予了推动事件发展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力量,圆明园防渗事件很难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

  赵永新曾表示:“起初,社会关注如此广泛,各界反响如此强烈,出乎我的想象。现在,我似乎有些明白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圆明园本身的敏感与知名,而是因为,圆明园的防渗工程可以说是我国许多此类工程的缩影,它实在包含了太多,包括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和不能想象到的东西。从中,人们可以发现许多悲哀与无奈。”

  赵永新已经对环保“情有独钟”。在

人民网题为“守望家园”个人专栏中,自1998年起,赵永新撰写的有关环保方面的新闻稿已经多不胜数。

  在赵永新个人专栏的开栏之语中,他感慨道:从不知“环保”一词为何物,到一名情有独钟的环保记者,不觉已整整6年(1998~2004)。而对于未来的环保之路,赵永新则这样向记者表示:发展与环保,并非你死我活的博弈,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双赢。当然,双赢之路,绝非坦途。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