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稳定期 今年物价涨幅明显降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7:22 新华网

  伴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国经济形势,明年走势又将如何等,引起各方关注。

  2005年中国经济呈五个特点:一是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预计全年GDP增长约9.4%;二是物价涨幅明显降低,预计全年涨幅将低于2%,与上年上涨3.9%的幅度比较,下降比较明显;三是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一直在1
3%左右,消费结构升级活动仍较活跃;四是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趋稳,全年增速预计为25%左右。投资增长在如此高水平保持稳定状态,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五是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顺差继续扩大,预计全年顺差将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

  也就是说,经过宏观调控,始自2002年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至此已进入稳定期,明年经济将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长在9.2%左右。

  经济增长进入稳定期

  之所以说

中国经济进入稳定增长期,源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从需求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趋于稳定。

  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受三类因素拉动,一是居民住、行消费的扩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市场的扩大;三是国际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

  这些因素首先带动了住房、汽车、轻纺、家电、电子通讯、数码产品等下游产品发展,并间接带动了重化工原材料工业、装备工业和

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发展。目前家庭买车的需求已渐趋稳定和理性;买房需求经过调控,预计也将趋于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趋稳;国际新经济、新技术发展也渐趋稳定。因此,从源头上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因素趋于稳定。

  其次从供给看,我国基础产品的供给能力在快速提高。

  新一轮经济增长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结构性供求缺口表现突出。包括粮食、重化工原材料、能源和交通运输能力等。在市场调节和政策支持下,这些短缺的供给能力迅速发展。据有关统计,粗钢生产能力已达3亿多吨,今年还要新增加5000万吨;在建发电装机去年底为3.9亿千瓦,今年新投产发电装机预计达6000万千瓦;干法水泥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中小水泥企业的压力加大,行业内结构性淘汰已经开始;单纯生产电解铝的企业开始出现亏损情况,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考虑必需的进口因素,粮食产量已接近供求平衡点。

  第三,随着相关政策和规则的完善,经济活动的有序性逐步提高。

  2005年以来,政府重新完善了土地管理制度,并针对城镇拆迁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了对城市征地开发活动的管理;同时,政府也针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采取了措施,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作用,相关方面的活动开始得到约束。

  稳定增长中酝酿转型与变革

  首先,高增长和低通胀是经济增长稳定期的基本特征。

  进入稳定期以后,经济运行在总量关系方面的特征是供求大体平衡,总供求总是围绕平衡点附近运动。其重要原因是:需求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源头性需求拉动仍然比较强劲,这就决定了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另一方面,供给增长能力强劲,市场对供给总量和结构的调节能力很强,使得供给能够及时跟随需求变化而变化,这就保证了供求关系的大体平衡。

  在这一格局下,一方面市场空间很大,市场需求对产业和企业的拉动比较强劲;另一方面要求进入这一市场的产业和企业众多,增加的速度非常快。这样必然出现高增长和比较激烈的竞争相伴随的格局。这是我国经济增长以往没有的特点,也为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

  其次,努力扩大消费,促进居民家庭买车、买房活动的稳定活跃,持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保持经济较高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国轿车产量,2002年增长55.1%,2003年增长89.7%,2004年增长11.7%,2005年上半年则仅增长4%。这表明居民购车已由初期的爆发式增长转入调整稳定的过程。房地产市场经过调控,目前也已进入调整稳定过程。经过调整的车房市场,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由于车、房是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性因素,因而调控过程中要避免其持续偏冷,否则可能导致经济增长过早进入萧条状态。所以,稳定期的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是积极培养、引导居民家庭的买车买房活动,稳定提高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

  第三,重化工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将加快。

  由需求结构升级引发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极大地拉动了重化工业增长。通过调控,一方面重化工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随着重化工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善,局部的产能过剩也开始显露,并由此导致价格下降,竞争趋于激烈,企业效益降低。

  这一格局必然带来重化工业的调整升级。必然使其由数量扩张型转入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型。

  第四,对外贸易进入转型期。

  近年来,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第一,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第二,国内竞争压力将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例如轻纺、服装、家电等,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以及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了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预计这些因素将继续支持出口高增长。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价格下降的环境,又必然约束进口增长。这样必然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在此背景下,我国以数量扩张为主的贸易增长方式面临一系列压力,必然会向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型方面转换,通过这些变化来提高出口竞争能力,缓解贸易摩擦。

  预计明年增长率在9.2%左右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好: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水平预计较2005年提高。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不稳定性、国际局部冲突以及恐怖主义活动、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等也对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影响。

  从国内条件看,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基础比较扎实,特别是通过近年来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可持续性也相应增强。特别要指出的,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都会有一个积极动向。

  从三大需求方面分析,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增长水平。

  首先,消费增长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近年来,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提高;市场物价稳中趋降,供给丰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居民的消费预期不断改善。从未来看,这些因素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车、房市场经过调整后,会逐步转向稳定,增长水平会有所提高,可持续性会增强。与此相伴随,居民家庭在旅游、文化娱乐、通讯、互联网等方面的消费也会继续较快增长。 因此,未来国内消费增长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综合模型预测认为,明年消费增幅在12%左右。

  其次,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总量矛盾缓和,市场价格走低,投资,特别是过热行业发展受到的市场需求约束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下降,这一因素可能会使投资出现下降态势,并会有效抑制投资反弹苗头。

  但投资增长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也不大。理由是:第一,房地产投资、城市建设投资仍然有很大空间。在收入和家庭财产增长的基础上,广大城市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潜力巨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很快,也蕴含着很大的住房需求。总体看,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空间仍然十分广阔。与住房开发和人口向城市转移联系,对城市建设的需求十分旺盛,城市建设的需求空间也十分广阔。目前对

房地产业的支持逐步增加;特别明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建设城市的热情将比较高。这些仍然会推动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建设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第二,设备更新投资仍有较大潜力。在需求约束下,当前市场竞争比较激烈。食品、轻纺、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产品更新、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发展很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进行了一定转变的基础上,企业适应市场需求,主动进行更新改造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设备更新性投资,包括建设新的生产线的投资比较活跃,增长潜力很大。

  第三,能源运输、社会公共事业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这些方面的能力仍然短缺,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很大,因此这些方面的投资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在以上几方面因素支持下,未来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综合分析,明年投资增长仍然会保持在20%左右。

  最后,外贸出口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将继续保持较大规模。

  支持出口高增长的主要是一些中长期因素,预计在明年将继续发挥作用,支持出口高增长;另一方面,国内竞争加剧的格局,必将继续抑制进口增长。综合分析,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预计出口增幅会平稳降低;随着国内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增幅会平稳提高。预计明年出口增长仍会保持在20%以上,进口增长会接近20%。贸易顺差比今年减少,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

  综合三项需求的分析可知,明年经济增长的需求支持还是比较稳定的,综合模型预测结果,预计明年GDP增长率为9.2%左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张立群 媒体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