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循环经济大幕开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0:45 上海国资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已经起步,且初见成效,但我们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国资》记者 苑二钢

  11月1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当天,张先生就小批量吃进了亚泰集团和长江电力。在股海里沉浮近十年的张先生已经“不再相信什么技术分析”,自从股市掉进
1300点以后他决定要离开这个市场,但是循环经济的概念还是让张先生忍不住再为冯妇。幸运的是,一周下来,张先生的收益已经居然超过了25%。

  从概念到落实,从倡议到行动,和张先生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切实感受到循环经济的魅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使“循环经济”迅速从概念走上前台,亦越来越成为当前经济的主流。

  激荡股市

  近来,沪深股市一片暗淡,循环经济却成为少有的亮点。

  2005年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和轻工七大重点行业率先进入第一批试点。在第一批试点名单中,包括驰宏锌锗、亚泰集团、贵糖股份、广东甘化等4家上市公司以及攀钢集团、鞍本集团、江西铜业等11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

  11月2日,试点里面提到的几家上市公司,除驰宏锌锗外,其它三家股票纷纷涨停,并带领莲花味精、华资实业、南宁糖业等相关个股走高,深沪两市形成了一个亮丽的循环经济板块。并且在该板块的带动下,大盘整体提升。

  虽然中国的股市一直被称为政策市,但在《国九条》之后,政策在很多股民眼里已经贬值到可怜的地步。而这样一个几乎和股市政策关联度不是很高的消息,却成为带动股市上扬的强劲动力,多少出乎很多业内人士的意料。

  元富证券的分析师杨杰向《上海国资》分析,在市场缺乏题材和概念炒作的情况下,循环经济概念的出台,为短线市场增添了活力。“最为关键的是,在煤、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紧张外部约束下,循环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未来发展的必然这路。”

  他预计,循环经济板块有望成为新热点,后市新能源、节能以及被列入国家可循环经济试点类的上市公司将会有不错表现。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李讯雷则对《上海国资》表示,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概念的热炒只不过是市场资金例行的对于新兴热点的概念性炒作,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对企业而言,循环经济概念的具体应用将从很大程度上延长企业周期,提高企业效益,加强产业链整合,达到一种和谐持续发展的目标。表现在股票方面,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盈利周期延长,行业更加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企业的生命力得到加强。

  “股市兴旺,仍然要靠企业的真正实绩,而不是仅仅靠概念。希望现在打着‘循环经济’概念的股票,不要成为十年前的大多数网络概念股。”尽管赢了一局,张先生依然保持谨慎之风。

  上海领跑

  有目共睹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使“循环经济”成为越来越多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作为循环经济最早的试点之一,上海的循环经济走在全国前列。

  位于浦东的御桥垃圾发电厂每天要处理超过1000吨的垃圾,占到了全市生活垃圾的1/5。而这些垃圾焚烧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满足5万多户居民的生活用电。

  燃烧剩余的飞灰还是路砖、生态水泥的原料。而在过去,这些生活垃圾只能以填埋的方式处理,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资金投入大。目前,上海已建成了两座这样的垃圾焚烧厂,它们每年就能向华东电网输送1亿度电。

  聚集了巴斯夫等30多家世界一流企业的上海化工区,其上游企业的产品甚至废料可变成下游企业的原料或能源,从而在整体上打造“减量化、再利用”的一体化循环产业链。在这个循环链中,仅工业余热每天就可回收发电20多万度,每小时垃圾焚烧能贡献电量5000多度。

  目前,上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逾97%,年节能折合标准煤140万吨。去年上海工业总产值是1990年的7倍,但与之相应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则下降了近70%,城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开始良性互动。

  “上海每天可少来10多艘运煤的万吨轮。”上海政府研究室研究员周效门的这一说法形象地说出了上海推动节能工作的显著成效。2004年年底,上海每万元GDP的总体能耗创下了全国最低水平,约合1.07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除了上海,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了循环经济方面的尝试。

  天津市选择了最紧张的水资源,开始尝试循环经济;国内第一个天然气化工尾气回收系统在重庆投入使用;广东省则从2003年开始组织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温州市也开始利用垃圾发电。

  路漫漫兮

  “循环经济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建文告诉《上海国资》,当前中国内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还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政府及产业界和公众的涉及立法、试点示范、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等具体实践活动。

  在前不久召开的厦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认为,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国家重大专项研究课题《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优先领域与政策体系研究》的执行负责人,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认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同时,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虽然已经起步,且初见成效,但我们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杨建文说。

  循环经济的由来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首先是在国外出现,经历了近十多年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只是一种理念,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20世纪80年代,人们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是以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为特征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