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部崛起的市场逻辑 东向发展无缝对接长三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2:1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马鞍山到合肥的距离是200公里,到南京只有40多公里,我们是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里的”———听说记者是第一次来到马鞍山,该市市长姚玉舟在采访之初就一再强调马鞍山市的优越区位,“马鞍山是离长三角最近的城市,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大大得益于南京提供的基础”。

  这么说,并不完全是因为对马鞍山被长三角“拒之门外”的耿耿于怀———10月下旬
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宣布,考虑到“十一五”区域规划已经启动等因素,协调会暂不扩容。马鞍山等10个递交了申请的城市,仍然没有得到正式的“名分”。

  事实是,这样独特的区位让马鞍山意识到了一份责任———姚玉舟告诉记者,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结合处,马鞍山又处于安徽的东部,在国家“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城市,马鞍山肩负着率先崛起、并带动中部地区一起前进的重任。

  责无旁贷

  安徽省有句口号叫“东向发展,无缝对接长三角”,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经济的规律促进城市的发展。姚玉舟说,这不啻给省内的各城市带来了一次思想大解放,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的马鞍山市自然更是当仁不让。2004年1月,姚玉舟亲自率队到上海,正式把加入长三角的申请书递交到了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公室。

  加入长三角对于加快马鞍山自身发展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可以提高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更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

  但马鞍山想到的不止这些。姚玉舟说,马鞍山市的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各项人均指标都是全省第一,省里早已把马鞍山作为接轨长三角东向发展第一方阵中的“排头兵”,马鞍山有责任承接上海及东部沿海地区的辐射,带动全省奋起直追长三角。

  从安徽省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这样的崛起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和中部的结合处,是最靠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省份。继江西省在中部省份中第一个提出“率先崛起”的口号后,安徽省也不甘落后。自2004年起,安徽省已成功主办了两届“3+2”(长三角加上安徽、江西两省)青年论坛;11月,又组织党政代表团访问江西省,并签署了《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框架协议》,提出要与中部兄弟共谋崛起。前不久,作为对上一次访问的呼应和深化,安徽省经贸代表团又访问了浙江。

  “在中部崛起中率先崛起,这也是马鞍山的责任”,姚玉舟说。

  期待爆发更何况,经济的发展从来就不应也不会受制于行政分割。马鞍山勇挑重担的信心,源自于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许多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长三角城市的水平”,姚玉舟自豪地说。

  这一点,从马鞍山市这些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可见一斑。过去,马鞍山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徘徊在10亿—20亿元;2002年,马鞍山开始发力,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0亿元;2003年,106亿元;2004年,145亿元;2005年,这一数字可望达到170亿—180亿元。姚玉舟透露,“十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计将达到550亿元,其中工业方面的投资增长超过60%。

  也正是从2002年开始,马鞍山的GDP有了两位数增长,达到14.3%。去年,马鞍山更是以19.5%的增长率,超过了长三角所有的城市雄居第一位。今年马鞍山快速发展的势头依旧不减,预计全年GDP增长率仍可保持在19%的高水平。

  马鞍山的速度何以如此强劲?姚玉舟的答案是:因为我们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经济一直在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并不是一句空话。他介绍说,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马鞍山一直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每年投入达40亿—50亿元。在马鞍山这个钢铁业占去工业经济大半江山的工业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70%,这个数字让国家有关人士也不禁发出了赞叹。“我们建一个总投资200亿元的厂,差不多50亿元要花在水处理系统上”,姚玉舟说。

  长三角某地市的官员曾经说过,要以富民的成果来检验发展。对此,马鞍山自豪地拿出了一组数字:2004年,全市人均工资超过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5元。姚玉舟说,今年后两个数字将分别达到12000万元和4300元。

  还有一个姚玉舟很看重的数据:2004年马鞍山市的城乡人均储蓄额超过万元。据介绍,马鞍山市的120多万人中,本地人口、外来人口和来自上海的人口各占1/3,这样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当地人有很多储蓄留存在了外地。“这个人均一万元是实实在在的普通老百姓手里的钱”,作为市长的姚玉舟感到非常欣慰。

  据悉,马鞍山市正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让老百姓“有房住、有饭吃、有学上、有病能医”。到明年,马鞍山最后的18万人参加医保后,他们就可望在全国率先实现医保的全覆盖。

  “经济的基础积累完成了,下一步一定会有爆发”,姚玉舟充满期待也充满自信地向记者表示。

  呼唤载体

  在马鞍山市许多官员的案头,都放着一张表格:《2005年1-9月份长三角城市主要经济指标与马鞍山对比表》,上面列了GDP、固定资产、财政总收入、可支配收入、实到外资、工业总产值等十个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

  姚玉舟说,比较是前进的动力。马鞍山的人口不多,因此在安徽省内我们就和别的城市比总量;对照长三角的城市,我们则看人均指标。

  “向东比,才能比出压力和干劲”,他说,长三角不仅经济发展在国内处于第一方阵,他们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也是超前的。

  谈到长三角,姚玉舟还是忍不住一番感慨:只有融入了长三角,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争先恐后率先发展的氛围,从这层意义上说,马鞍山渴望早日加入长三角,并不是只图“名分”或是追求形式———“我们不能总是在体制外谈融合啊”。

  据悉,马鞍山市已经确立了从内部经济联系上加强与长三角城市合作的发展思路。目前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六个协作专题中,马鞍山是十个申请城市中惟一全部参与的城市。长三角的很多城市目前正在搞交通、旅游、科技信息一体化等规划,马鞍山市也力求保持一致。

  但是,马鞍山还是无法享受到长三角会员城市之间的一些好处。例如长三角成员之间在人才、就业制度等方面的共通;会员城市可以通过政府来推动一些产业转移,在会员城市之间达成更具体的产业转移协议,获得国家更优惠的政策。

  姚玉舟认为,这样的体制对接和产业转移的整体布局,将是马鞍山加入长三角的最大意义。马鞍山融入长三角也好,中部地区学习东部沿海也好,“区域经济融合的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内容和载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