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比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13:15 《经济导刊》

  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两种不同途径。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发展成为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借鉴日本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出口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应该首先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规避贸易摩擦的一种可替代性选择;把在国内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作为
向海外转移的首选行业,以维持中国在这些产品上已有的国际市场份额;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对出口带动作用较大的高附加值行业。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创造型

  战后日本制定了“贸易立国”战略,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地域狭小、自然资源贫乏的特性使得日本加工贸易的发展严重依赖于进口资源。但是被动性的资源进口不能保障供给的稳定性,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单纯依靠资源进口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外直接投资适应了这一需求而逐步发展起来。这一阶段日本的海外投资主要流向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长,日本进入了贸易大国行列,出口规模庞大,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开拓海外市场已成为日本出口贸易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市场寻求型的海外投资成为这一时期海外投资的主要类型,这一阶段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市场容量较大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日本海外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贸易摩擦只涉及个别商品,但到了1980年代后,它已经发展到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领域,成为日本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既可以越过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又可以开拓海外市场。

  1980年代中期以后,日元升值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72—1973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年平均为26.6亿美元,到1984年突破100亿美元,1987年达到了333.64亿美元。效率寻求型海外直接投资成为日本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重要类型,到1990年代初期,日本的制造业,特别是电气机械和运输设备业,已经建立起了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而另一方面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失去了价格优势,国际竞争能力下降,出口萎缩。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出口服务效应。日本的海外投资是从贸易发展的需求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1985年以前的海外直接投资都是扩大出口战略的补充。为了避免与欧美各国的贸易摩擦,日本在东亚建立了对欧美市场“迂回出口”的生产基地,以保持或增加对欧美市场的出口。服务业是日本海外投资的重要拉动力,服务业海外投资主要包括一般贸易公司、银行、保险公司、不动产、运输和商业服务等,即使在1985年日本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之后,商业服务业的FDI仍然占有与制造业相当的比重。

  出口替代效应。据统计,在日资海外生产企业中,产品销往第三国的企业占21%,就地销售的占64%,返销日本的仅占15%,即日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以国际生产代替了出口,发挥了85%的贸易效应。但是应该看到,日本海外生产企业替代的是日本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生产及其出口,这一替代效应使得母公司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日本出口竞争力的长远提高。

  出口创造效应。日本海外生产的扩大带动了母国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出口。海外生产所用的多数零部件都从日本进口,1995年,在日本出口增长的36亿美元中,有31亿美元来自于此;在国外市场销售增加的148亿美元中,日本本国的出口仅为36亿美元,其余部分都来自于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的海外子公司的销售网络。从日本海外生产企业原材料的源地看,从日本采购的企业占44%,从第三国采购的企业占13%,从当地采购的企业占43%,由此可见,日本的海外生产企业发挥了44%的出口促进作用。

  确保出口市场份额。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小岛清所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即对外直接投资先从本国处于或者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这些比较劣势产业在海外的生产对于维持日本原有的海外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在日本的一些传统行业中,如食品、纺织和高档服装等行业,海外子公司是日本这些行业海外市场份额的主要来源。日本纺织和高档服装的出口在1970年占世界同类产品出口的12%,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到了1977年,这一份额下降到7.5%,到了1986年,跌到2%,日本完全失去了在这一行业中的比较优势,进而日本的海外子公司接管了日本的部分海外市场份额。1977年海外子公司供应的海外市场超过了母公司,到1986年,海外子公司供应的市场是母公司的两倍。因此,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帮助维持了日本一些失去比较优势行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如果日本仅依赖母国公司出口则它们就失去了这些份额。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效应

  截至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334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0.48%。境外企业分布从最初的临近国家和地区扩散到了全球139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美国、日本、德国以及香港的聚集程度最高,这些地区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1%。对外投资的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扩展到制造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业、技术开发、金融、

房地产等行业,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采矿业占48%,制造业占21%,批发零售业占13%,商业服务业占10%。 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出口商采取从出口向对外直接投资转换的策略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形(见表1):第一种,在有相当贸易顺差的国外市场上(如美国),贸易摩擦严重,FDI日益成为供给那些市场的替代性工具,对当地分销网络的购买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种,国内需求的疲软和某些工业行业(如机械和电器行业)的过度竞争促使企业到国外去谋求发展。这些企业包括康佳、长虹等电视生产商以及海尔、美的等家用电器制造商。第三种,逃避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配额促使一部分中国企业投资国外。例如一些

纺织品企业在柬埔寨投资,以利用其无配额规定来向美国和欧盟出口,光大进出口公司在柬埔寨投资是因为“美国和欧盟成员对于从柬埔寨进口的多数纺织品没有配额限制”。其他一些纺织品公司投资于非洲以利用东道国国家的配额优势。尽管出口商对国外的投资会对母公司的出口有一定替代作用,但国外投资对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零部件的出口带动作用支持了出口,也扩大了市场份额。

  其次,从境外企业行业分布看,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主要有服务贸易型、资源开发型、生产加工型等,2003年中国境外企业中服务贸易型占18%、生产加工型占27%、资源开发型占10%。服务贸易型企业的动机与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扩大出口服务的,无疑会带动出口的扩大;资源开发型企业进口的资源都是相对我国来说成本较低的资源,并且能够带动机器设备、制成品(如钢材)、技术、劳务的出口,虽然会带来一定的进口贸易增长,但从总体来看对我国出口贸易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生产加工型企业又包括诸多行业,如机械行业的海外投资企业由于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要使用国内的零部件,在初期设备投资之后,后期对零部件的需求是持续的,因此,机械行业的投资对我国出口的带动作用是长期持续的。特别是大型家用电器这种典型的加工组装产品,根据

商务部的统计,家电行业投资带动出口的系数比其他产业高20~30倍;为规避出口配额限制的纺织品行业的对外投资对我国的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享有免配额、免关税的国家投资,则可以大大促进我国产品的出口或者向第三国的出口。

  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的影响不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垂直型为主。根据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的方向,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一般来说,水平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主要体现为替代关系,而垂直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主要体现为互补关系。水平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将生产资本输出到另一国,在投资所在国设立子公司,根据当地情况从事某种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全部经营活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为了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实现专业化而将生产资本直接输出到另一国建立企业的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方式在资源的开采、提炼、加工和制成品制作过程中使用较多,或者是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某些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发业和制造加工业,根据商务部统计, 2003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的48%集中在采矿业,21%集中在制造业。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垂直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垂直型对外直接投资条件下,可能导致较高水平的原材料贸易和中介投入,对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促进效应。

  中国在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中进一步推动出口贸易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出口的带动效应初步显现。为了更好地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补充效应,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大力发展规避贸易壁垒型对外直接投资。日本企业从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和半导体等产品,转移到直接到美国去投资设厂生产这些产品。1981~1991年间日本对美国和欧盟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受贸易摩擦的影响。中国在出口贸易上正面临严重的贸易摩擦,因此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条件成熟、环境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

  由于原来的贸易壁垒较高,直接投资替代的出口十分有限,相反,通过就地投资设厂,竞争优势增强,品牌知名度扩大,不仅能够巩固原来的市场份额,而且能够大大增加出口。例如TCL公司通过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但目前我国以绕开贸易壁垒为动机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比重比较低,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还较少把直接投资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因此我国规避贸易壁垒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化经营的起点,维持出口市场份额。日本式海外生产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将本国没有比较优势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首先转移到海外。19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化工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在1977—1986年期间,母国化工产品的出口几乎没有增长,子公司起初并不重要,但从1986年起,子公司提供了化工产品海外销售份额的2/3。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所有工业部门海外生产的份额都有所增长,但电气机械部门增长最小,因为这一部门日本的比较优势最大。我国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食品、家用电器等行业,生产能力已经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但对于广大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来说这些产业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应该首先将我国的这些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保持和扩大产业优势,既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又有利于维持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海外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双赢。

  改善制造业对外投资结构。在我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初级产品的生产附加值较低,对带动相关行业的出口作用很小。而产品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如机械制造,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件等高度结合的,此种行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出口创造效应。 在1980年代中后期日本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机械部门占制造业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原材料加工的份额在总投资额中少于1/4。因此,我国企业应更多投资于后向关联度强的行业,实行最终产品的国际生产,这样更能有效带动国内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出口。对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加工行业,如果将原材料进口到国内,进行深加工后再出口,则贸易创造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